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86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115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129篇
  1982年   83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76篇
  1978年   61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60篇
  1957年   53篇
  1956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我们评论的这本书,是1965年出版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史》一书的经过较多增补的版本,增补部分包括有关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学校在其创始人死后的命运以及新完成的“希腊化时期的哲学”等篇章。此外,编辑对第一版中的刊误作了更正。本书作者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史家。  相似文献   
812.
本文作者P.莱蒙认为,恩格斯的辩证哲学是根据“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而在科学上是个失败。为了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作者竭力贬低恩格斯对科学辩证法所作出的贡献。在他看来,似乎恩格斯对哲学史上的辩证哲学家,除了黑格尔以外,十分无知。此外,作者把恩格斯关于“运动着的物质的永恒循环”这一光辉观点歪曲成为“永恒反复”,从而把恩格斯同反辩证法的敌人尼采等同起来。作者还硬说恩格斯只是简单地把黑格尔“颠倒”过来,从而陷入了经验主义,此外,他又指责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命题当作理论”而向唯心论求救,胡说什么辩证法三定律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新教条和自夸为科学终极的新神秘主义”。总之作者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或者要唯心主义,那就要辩证法,或者要唯物主义,那就不要辩证法,二者不可兼得。这种立场代表了西方一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图把唯物主义和弁证法割裂开来的企图,其实质还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完整性。  相似文献   
813.
人与技术     
(一)技术是被弄得声名狼籍了。它对人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威胁;起初,这种现象只是现代西欧所具有的特点,现在,却是全球性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的提出,决不是起始于今天。远在两百多年前,即1750年,J. J. 卢梭在接受迪戎科学院所提出的有奖论文时就曾遇到过这个问题。论文的题目是《艺术和科学究竟能否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对此,卢梭用激昂慷慨的言词作了否定的回答,这是尽人皆知的。卢梭抱怨说,老于世故、把一切只是当作工具来使用的理性,业已取代了道  相似文献   
814.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马克思和所有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词与较高的精神水平的心理动机没有任何关系,与较低的、较卑鄙的心理动机也没任何关系。在哲  相似文献   
815.
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每一个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和民主的现实问题。这是自然的和客观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权利和自由总是表现和反映了处于整个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的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及其权利和自由的性质、范围和保障,对于每个公民的生活、个性发展和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在每一个国家中,就成为衡量社会制度、政体与国体的民主与进步的决定性的标准之一,就成为  相似文献   
816.
现代伦理学原理已向传统伦理规范的理论提出挑战;毫无疑问,这一挑战已使根基牢固的伦理理论发生急剧变化。古老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已被打翻在地,人的行为已在变革之中。可是这种挑战在人类社会的现行制度面前,能否证明其合理还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这种对人的价值和道德规范的重新评价和证明,目前仍陷于混乱之中。从根本上说来,这种重新评价是和道德规范的相对性问题有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817.
近年来,苏联哲学家们在研究辩证法的个别问题,尤其是在研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范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列宁关于哲学工作纲领的遗训,是要对唯物辩证法这门哲学科学进行总体的研究。因此,Ф. B. 康斯坦丁诺夫院士写道:“苏联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对辩证法理论这门完整的科学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写出象黑格尔的《逻辑学》那样的唯物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818.
此书以貌似严谨的方式,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结构的一些重要方面。但它却用一大堆混乱的词藻来表达它的思想,因此需要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才能了解它的观点,这无疑要使许多读者望而生畏。再者,把这篇评论的结论预先说出来,那就是:把这本书读到底,也是不会发现任何理论上的黄金之国。尽管如此,此书还是间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事实上如何能够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基础作者们得出的结论是清楚的。他们不满意那些代表马克思主义经典基础的命题,他们希望在新的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819.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sein)。这个古老哲学概念就其含义来说,尽管很玄虚,且极不确定,乍读起来,大有令人不着边际的神秘感(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喜欢隐蔽自身的),但是,拨开它的重重的玄虚的迷雾,澄清艰涩语言所造成的混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所谓“在”,其基本内容还是指人性(人的本性)而言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人们如此沉醉、迷恋于物质享受的现时代,亦即这个“物化了”的世界面前,对“在”的追问,已全然被现代人忘却殆尽或撤到一边去了。“在功利思想中能够起作用的和可作模范的东西却获得了统治地位”。所以,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存在主义首先关注的就是现代人的内心支离残破状态、它从“在”的异化和它失去对“在”的接触,亦即对“在”的遗忘,从而唤起人们对现代基本危机的注意。海德格尔哲学所大声疾呼的,正是强调人亟需恢复对“在”的神秘感和家园感。在当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人的危机感日益紧迫,人们要求返回人性(复性)——追问“在”和回向大自然的呐喊声乃是此起彼伏、相当高涨的。现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容格(C.G.Jung)的一部名著的题目正好一语道破了这片呼声的实质:《追求一个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in Search of a Soul)。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的悲剧多半就在于科学技术抢占了古老形而上学的地盘,结果便造成了工业时代的“既无历史又无家可归的人”。综观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海德格尔是以抽象的哲学形式,在存在主义的“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20世纪资本主义没落阶段,资产阶级社会对资产阶级的人的人格发展的破坏性反映了出来(比如个人的徬徨、畏惧、忧郁、孤寂感和孤立感,便是这种破坏性的结果)。所以,他的有关“在”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伤感世界末日来临的救世教义的一部分。此外,本文作者还指出,海德格尔的哲学同人们通过一切科学理论来把握世界的途径乃是绝然对立的;他的哲学只知道一条途径,这就是他称之为诗意思维的途径。我们以为,H.M.格拉赫这个评介还是颇为中肯的,因为企图用诗意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确实是形而上学的特色,即便是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20.
一、1859年,恩格斯在他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说了这些话之后,恩格斯又接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