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课堂情境中学生竞争对其成就归因和成就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世奎 《心理学报》1992,25(2):72-79
本研究把成就归因区分为倾向性成就归因和情境性成就归因两种类型,并分别检验了在课堂情境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对二者以及对成就行为的影响。被试是80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结果表明,(1)竞争对学生的倾向性成就归因没有明显影响,而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情境性成就归因;(2)竞争对学生随后成就行为没有明显影响;(3)倾向性成就归因对学生的成就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它的这种影响却是间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2.
人眼深度运动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是通过检测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本文在心理物理学实验基础上,揭示该机制的数学与生理学实现形式。视觉系统中存在对视平面内的相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构成深度运动的检测机制,产生单眼深度运动知觉与双眼深度运动知觉。在心理学上,视觉利用物体视角变化及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判断深度运动。文中还初步讨论了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与蜜蜂,家蝇等昆虫的深度运动知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3.
数字式肌电显示仪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数字式肌电显示仪。由微电极检测得到的肌电信号经过放大器之后被本仪器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来,由于其具有对输出量的保持以及提供不同的展示肌电值的时间间隔的功能,它可以用于估计和分析人体的紧张程度。本仪器已用于国家射击队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144.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145.
人体系统的非优性与疾病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体系统并非完美,生命抛物线是由生理年龄、社会年龄、人体熵三大要素在非线性作用下相干的结果,从而呈现一种复杂的网状“大X构架”。每一个交叉点都具有阶段性态变的意义和对生命质量的表征。疾病是人体系统非优的必然。熵压决定了熵的退行性运动,从而也决定了生命时间的有限性。疾病是熵增过程造成机体不同程度封闭的结果。每次疾病都是对熵的增压,造成机体的物质丢失、时间丢失与跳跃,出现熵运动方面的引力偏折,从而在局  相似文献   
146.
Rasch的测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Rasch(1960)提出他的测验理论的时候,有许多种心理测量学方法可以供人们选择,并且正在被人们应用。所以,若要在理论与实践上作出进一步拓展,就得说明这种拓展的必要性。Rasch关于提出一种新理论的主要理由是:传统方法导出的结果只具有  相似文献   
147.
恒河猴自由取食时利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记录了生活在自由条件下进行人工喂饲的没有实验经验的恒河猴自由取食时利手的现象。结果表明,从群体的材料看无一侧化利手优势现象;从个体材料看一侧化利手者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8.
论数学能力的研究与认知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关于数学能力的实质的心理学研究作了历史的回顾,其中包括心理计量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等几个领域的研究工作。文中揭示了在这几个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的几个共同问题。作者认为需要假借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信息加工的方法以揭示数学能力及其发展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9.
儿童对汉语主动名、被动句转换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 《心理学报》1984,17(2):82-92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正常、低常、耳聋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理解的能力问题。实验材料是十组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类型,呈现了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全部形式,字词水平控制在聋哑小学二年级程度。要求被试正确进行思惟。被试是9至13岁的正常、低常、耳聋小学生,每个年龄组的被试在30人以上,14、18岁的21名耳聋学生也参加了实验,共计被试为208人。 实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三类被试对于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转换理解,正常儿童高于耳聋儿童,耳聋儿童高于低常儿童,差异是显著的。从各年龄阶段看,耳聋儿童转换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并不是绝对的。从转换能力发展的转折期看,正常儿童的明显转折期出现在10至11岁,低常儿童出现在12至13岁,耳聋儿童在12至13岁的发展接近转折期。从转换理解与语文、数学教育的相关关系来看,没有发现语文和数学教育对转换理解的有规律的必然影响。从理解的特点上看,三类被试在理解上呈现出一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0.
对300名6个月至3岁的儿童进行了抓物的实验。发现1岁以内儿童的左、右手率在50%上下,随年龄增长,右手率逐渐增加:1—1(1/2)岁为69.4%,1(1/2)—2岁为71.3%,2—2(1/2)岁为76.9%,2(1/2)—3岁为81.5%。男、女存在差异,男孩右手率较女孩高。实验中出现双手抓物现象,但1岁半后此现象迅速减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左利者,其孩子的左手率比那些父母为右利者高。此外,孩子抓物时对不同颜色物品和玩具则呈现选择性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