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5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4篇
  1969年   4篇
  1959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本实验探讨了影响深度觉及距离判断的有关因素。实验分三部分:一、双眼正视(0°)和双眼斜视(45°)条件的深度觉辨别实验;二、双眼正视(0°)条件下不同距离相对判断实验;三、双眼斜视(45°)条件下的相对距离判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双眼正视条件下(0°),深度觉辨别最准确,双眼斜视(45°)条件下,误差值明显增加,而单眼正视条件下,误差值最大。双眼斜视(45°)条件下的相对距离判断的误差值明显较之双眼正视(0°)条件下的为大。对2/4的相对距离判断的准确性均较之对1/4和3/4的距离为高。在双眼斜视条件下,眼肌调节发生变化,睫状肌紧张度增加,视觉易于疲劳可能是造成深度觉及距离判断准确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汉语语词码相加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柏林 《心理学报》1986,19(1):52-59
本实验在汉语双音合成词基础上,通过词与词之间在形码、音码和义码方面的关系,实现了一个以上的码的相加,从而证实汉语语词能为语词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适合需要的语词材料。 本实验结果发现,码的相加效应主要不反映在语词记忆的获得过程上,因为多个码与单一码的汉语语词材料都具有大致相等的获得水平,但在短时记忆的自发恢复和信息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换等现象上,已开始显露码的相加效应。在信息的长时保持和提取中,码的相加效应得到明显而有力的表现。而且,随着编码维量数的增加,其相加效应的优势也随之增加.因此可以认为,码的相加效应主要影响信息的长时保持和提取,而对信息的获得影响不大。此外,作为自变量的、被编码的词的维量数似乎与自由回忆下的系列位置曲线无关。  相似文献   
33.
吴永祥  王秉光 《心理学报》1984,17(3):98-103
本文是以大白鼠在三等分迷宫仪中学习防御性条件反应的方法,观察800拉特γ-线对大白鼠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白鼠的学习能力是下降的,其表现为每天学习的正确率低,达到学会标准所需学习次数增加;反应运动时延长;主动躲避反应的出现率降低。 根据受照动物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判断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指标,反应运动时比正确率更好一点。  相似文献   
34.
本文观察了在成年后进行群体隔离的大白鼠与群居鼠在摄食、饮水、睡眠等方面的行为差异。着重观察了社会应激对成年后进行群体隔离的动物的行为的影响,以研究群体隔离时动物的年龄与过去生活经验是不是动物在社会应激时发生的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 结果表明:群居与隔离两种环境对动物摄食、饮水和体重无明显影响,但隔离动物睡眠时间较群居动物短。即使在成年后进行群体隔离、社会应激对隔离动物的摄食、饮水、睡眠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也比群居组明显。但进行群体隔离时动物的年龄和隔离前有较长时间的群居生活经验可大大减轻社会应激时行为反应的强度,也可使适应过程发生得快些。这说明早期环境和过去生活经验的重要性。社会应激影响饮水和摄食的方式随年龄而改变,年龄较大的群居鼠对社会应激的适应可能比年龄较轻的群居鼠差。  相似文献   
35.
柴文袖  王文娟 《心理学报》1984,17(4):95-100
实验以46名少年为对象,以400m跑为内容,在被试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把他们分为鼓励(表扬)组和挫折(批评)组。预先测得他们400m跑的平时成绩,做为实验后被试自己与自己成绩比较的出发点。具体实验之前,告诉被试者,这次测验400m跑,既看“达标”如何?也看“技评”如何? 实验是在400m跑途中,于100m,200m,300m处各设数人为“技评”鉴别者。每两个人一起跑,一个人受“表扬”,一个人挨“批评”。 结果,接受积极刺激的少年,多数唤起增力情绪,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少数人出现了减力情绪,做出消极的反应。而接受消极刺激者,正与此相反。 表扬比批评具有更大的动力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宜多用表扬,对少年的表扬与批评,要注意年龄与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36.
速示下再认汉字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成人和小学生在速示条件下再认汉字和双字词,结果表明,成人和小学生再认不同结构类型的汉字有共同的规律:结构上属于两边对称的字较易再认,半包围型的字较难再认。成人和小学生在再认过程中抽取汉字的特征也有共同之点:对左右结构型的字往往抽取字的右下角的笔划,对半包围型的字则往往抽取字的左上角的笔划。不同再认的方式(读出和指认)对再认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别。在指认条件下由于有视觉反馈,再认成绩大为提高。本实验的结果对识字教学和机器自动识到汉字装置的设计,可能有某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7.
不同时相日光下颜色的恒常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在光源光谱成份改变的条件下,我们周围物体的颜色在眼睛看来保持相对不变,称为颜色恒常性。1807年Thomas Young首先描述了颜色恒常性现象,他指出室内不管是由蜡烛的黄光或火焰的红光来照明的,书页纸仍然看来是白色的。Young认为,外界某一表面的颜色外观,并不完全决定于网膜的红、绿、蓝三种感受器的吸收特性,而也依赖于周围其它物体射入眼睛的光通量。此后,E.Hering对颜色恒常性做了实验表演。一般认为颜色恒常性是对环境照明感受性的降低。视觉通道只传递由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光谱成  相似文献   
38.
张一中 《心理学报》1984,17(2):93-103
本实验采用四种不同显色特性的光源分别作为两种类型视标的照明。在同一照度上对各照明条件下的视觉敏度予以测定和计算。结果表明:增加光源显色指数对于颜色背景上黑色视标的辨认能力有所提高;而对于中灰色背景上颜色视标的辨认能力则有所下降。这种效果主要是由于在不同光源照明下,视标与背景的亮度对比变化所致。结果还表明:使用中灰背景颜色视标在辨认效果上优于颜色背景黑视标。对前一类型视标采用高压钠灯照明有助于提高视觉辨别力。这对推广应用这种显色指数较低,但光效率较高的新光源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9.
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结果显示:1)在16至18个月的婴儿中,愉快和痛苦情绪对其问题解决的操作有不同的影响。愉快组被试比痛苦组被试的操作效果明显优越;体现在“直接抓取”、“注视”和“顺利获得”三种操作策略中。2)愉快和痛苦两种情绪的不同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是不同的。愉快组显示为一种曲线相关,即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唤醒不如适中的唤醒水平使操作效果达到最优。痛苦组显示为一种直线相关,即痛苦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40.
速示条件下辨认汉字与无意义图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文刚 《心理学报》1984,17(3):55-61
本实验是对60名中国大学生进行的辨认汉字与无意义图形的速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右利还是左利,多数人在辨认中显示出两脑均势的现象。其中汉字辨认无视野差异的占总实验人数的60%,无意义图形辨认无视野差异的占56.66%。这与用表音字对欧美人进行的研究不同,它意味着中国人在认知过程中可能具有特殊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