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3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672篇
  830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1548篇
  2004年   820篇
  2003年   558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4篇
  1979年   40篇
  1975年   29篇
  1974年   32篇
  1973年   31篇
  1972年   27篇
  1971年   25篇
  1970年   17篇
  1969年   19篇
  1967年   17篇
  1966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91.
中学生知识获得过程是从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化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洁  吴艳红  王金凤  朱滢 《心理科学》2003,26(5):784-789
本研究探讨中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针对2001—2002年度上学期教学内容,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四门课程分别进行两次测验。对于每道选择题,学生首先选择正确答案,然后指出记忆的意识状态:记住的、知道的、猜测的。结果发现,学生记忆意识类型的转变(由记住向知道)取决于课程类型、保持时间和学生等级。对于不同课程,学生占优势的意识类型不同,自然学科知道的反应占优势,社会学科记住的反应占优势;优等生知道的反应多于其他学生;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中学生的意识类型发生了由记住向知道的转变,这表明知识掌握过程中,中学生的知识表征发生了由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2.
西方心理疗法的整合趋势及其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新建 《心理科学》2003,26(5):856-859
由于认识到各种心理疗法皆有不足,故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探讨心理疗法的整合问题。可从总体上把它划分为三个彼此关联的层面:技术上的折衷;寻求对疗效起作用的共同因素;以及理论上的整合。心理疗法整合的目的并不是要到一个能囊括一切的完美的体系,而是让人们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和更为开阔的眼光,多维度、多视角地探索各疗法间相得益彰的方式。  相似文献   
993.
认知风格、内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与图形推理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有智 《心理科学》2003,26(6):1077-1081
采用EFT、EPQ和RSPM-CR量表对156名理科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场独立性认知风格在图形系统变化、系列关系、抽象推理方面,较场依存性有明显优势;情绪稳定性高者图形推理的总体效果显著优于情绪稳定性低者;内向性者与外向性者的图形推理效果无显著差异;认知风格、情绪稳定性与图形推理总分有显著正相关,认知风格的正向预测力居首位。  相似文献   
994.
汉语语句重音的分类和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韫佳  初敏  贺琳 《心理学报》2003,35(6):734-742
通过两个独立进行的重音标注实验对汉语语句重音的分类和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l是由60位普通被试参加的音节重音突显度的知觉实验。实验2是由本文三位作者参加的重音类别标注实验,在此实验中语句重音被划分为节奏重音和语义重音。实验2中对于语句重音的分类性标注结果得到了实验l中普通被试对音节重音突显度知觉结果的支持,这说明人们确实能够感知到两种不同类型的重音。实验结果还表明,节奏重音倾向于出现在较大韵律单元内的最末韵律词的末音节上,并且与适当的停延相伴生,语义重音的分布则与语句的韵律结构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95.
上级反馈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永丽  时勘 《心理学报》2003,35(2):255-260
采用2×2(反馈方式、反馈对象)两因素组间实验设计,选取303名被试考察了上级反馈对员工积极整合行为倾向、冲突行为倾向和中立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Singelis、Triandis等人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框架基本适合中国被试,个体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反馈的效果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领导的反馈方式、反馈针对的对象对员工的行为主效应都显著,上级的表扬会增加员工的中立行为倾向,针对个人的反馈会引起较强的冲突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996.
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旭  王黎  舒华 《心理学报》2003,35(3):291-299
使用被试自定步速逐词阅读的移动窗口技术,考察了视觉呈现的均衡型和偏向型两类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实验要求被试阅读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句子。重复条件下,句子第一个分句中的一个词与第三个分句中的一个词同音异形。同不重复条件(用控制词替换重复条件下第一个分句中的同音异形词)相比,重复条件下,被试对第三个分句中均衡型同音异形词之后的第一个区段阅读时间要长,即出现重复性效应。这种效应在偏向型同音异形词中并未出现。这一结果支持VHMR模型的抑制控制模块假设。简单的抑制假设或衰退假设均无法解释上述结果。此外,上述重复性效应仅出现在阅读速度较快的被试身上。这说明正是对无关信息的高效能的抑制,使得被试表现出较快的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997.
Die psychische Komorbidität internistischer Patienten im Sinne einer ICD-Diagnose des Kapitels F beträgt mehr als 35%: Neurotische, besonders somatoforme, Schmerz-, affektive Störungen und Suchterkrankungen sind häufig. Die Liegedauer ist bei psychischer Komorbidität deutlich erhöht. Es benötigen 5% der internistischen Patienten ein psychosomatisches Konsil. Neue, komplexe Behandlungsstrategien, wie Transplantationen, Kardioverter-Defibrillatoren, Medikamentenpumpen, erfordern häufig spezifische psychosoziale Interventionen. Ältere Patienten haben Erkrankungen, die zunehmend chronifizieren und komplexer werden. Damit werden Lebensqualität und psychische Komorbidität zu zentralen Outcomevariablen der Volkskrankheiten. Das zweite große Aufgabenfeld internistischer Psychosomatik ist die Untersuchung und die Behandlung psychosomatischer Patienten im engeren Sinne (Essstörungen, Schmerz- und somatoforme Störungen), weil internistische Diagnostik und Therapie erforderlich oder die Motivation der Patienten primär somatisch ist. Organisationsmodelle reichen von Konsil-/Liaisondiensten bis zu integrierten psychosomatischen Abteilungen oder Fachabteilungen an Allgemeinkrankenhäusern. Aussichtsreiche Forschungsstrategien werden neben der Erforschung psychosomatischer Mechanismen in der Entwicklung pragmatischer Behandlungsprogramme, ihrer Überprüfung in klinischen Studien und der Versorgungsforschung gesehen. Darüber hinaus sollte eine Intensivierung nationaler und internationaler Forschungsnetze erfolgen, wenn immer möglich unter Beteiligung anderer Disziplinen, um auch im Bereich der Forschung konkurrenzfähig zu bleiben.  相似文献   
998.
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普世伦理如何可能》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At the turn of last century, psychology, inclu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th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ain branches of Chinese psycholog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last centur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i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ecent 20 years.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is a historical review. The 100 years' history of Chin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eriod between 1950s and 1970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1970s up to the present. The authors briefly describe the initia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 and related work in the field during the three phase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conducted by Chin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s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n the following areas: cognitive development, language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ization, the study of gifted children, cross‐cultural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only children, and the psychology of ageing. This sec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because in this peri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China has progressed steadily on a sustained course and entered an unprecedented thriving period along with the State opening‐up policy and structural reformation. The last section is an appraisal of the past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Here, the authors comme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cuss future direction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research scope and depth, research methods, indigenization, an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