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4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72.
为检验返回抑制是否受线索生物学意义的调节, 分别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以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效价(高兴、生气和中性)的面孔为外源性线索, 变化同时提示位置的多寡, 要求被试对靶子尽可能快而准地作探测反应。实验一发现, 三种线索情况下均出现返回抑制且效应量无显著差异; 实验二发现, 线索为中性面孔时出现返回抑制, 线索为高兴和生气面孔时未出现返回抑制。说明返回抑制受线索生物学意义的调节。阈下线索的生物学意义(情绪效价)能得到自动加工, 从而影响空间注意的转移和返回抑制机制的功用; 阈上线索的情绪效价被清晰感知时, 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机制使线索的生物学意义被忽略, 从而阻碍情绪效价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73.
274.
275.
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一组有关调查和论文的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复述的论文提要,给我许多知识和启发,对于作者们,我表示敬佩。他们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对当前高校世界观教育的缺失的评论,大约也不是少数人的看法;他们的建议,不应该被漠然置之。由此浮想颇多,也想借机补充几句。一、关于政权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问题我主张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思想活跃,接触世界,认识世界。对于宗教以至流行的迷信,也应该有些必要的知识。宗教信仰自由不只是党的政策, 而且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这一权利同《宪法》规定的其他权利一样,是神圣的,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276.
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密切,随着对胰岛素抵抗(IRS)在2型糖尿病作用的认识,脂肪细胞因子的提出,使2型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提出了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防治新策略:从以降糖治疗为主到全面综合防治。对脂肪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的认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启动。 相似文献
277.
为评估横琴“两病”患者用药减免政策实施效果,以为其他地区“两病”相关政策改革创新提供参考。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费用减免、依存性、满意度等方面对“两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并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结果发现“两病”用药减免政策执行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以吸引并满足80%以上的患者在社区就诊,患者自付费用负担维持较低水平。同时建议继续扩大免费药品数量、扩大免费药品目录,进一步降低“两病”患者自付比例,扩大患者受益程度,全面降低“两病”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278.
279.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28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anger rumin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er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adaptive anger rumination in reducing reactive aggression. Study 1, a two-wave longitudinal survey of 177 Chinese adolescents, showed that anger rumination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er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Study 2, an experimental study with 160 university students, showed that the self-distanced group had lower aggression than the self-immersed group, and anger rumination mediated the impact of anger on reactive aggression in only the self-immersed group. These findings clarify the role of anger rumination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er and reactive-aggression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tanced anger rumination in preventing reactive agg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