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1篇
  4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通过“学习-测试-判断”的三阶段实验范型,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了猜谜任务中对谜底答案(单个汉字)识别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语义识别与字形识别下,汉字刺激均诱发了明显的N1、P2和N2成分,其中语义识别下的P2波幅表现为更加正性,可能与汉字语义的早期加工有关;随后,300-400ms内,语义识别比字形识别诱发了一个更加正性的ERP成分,该成分可能属于P300成分,反映了对汉字语义的进一步整合加工;最后,500-600ms内,语义识别比字形识别同样诱发了一个更加正性的ERP成分,可能反  相似文献   
102.
以472名男大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为被试,考察了压力事件、网络游戏逃避动机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压力事件、网络游戏逃避动机和成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压力事件除了对网络游戏成瘾有直接影响,还通过网络游戏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游戏成瘾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知道感(FOK)和不知道感(FOnK)的实验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培培  罗劲 《心理学报》2005,37(4):442-449
新近的脑成像研究结果提示:“知道感”(FOK)与“不知道感”(FOnK)可能是由两种不同的认知与脑机制所实现的。尽管这一设想质疑了以往的知道感研究中对此二者不加区分的处理方法,但脑成像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因而并不能提供因果性的推论。这项行为实验将加工深度对FOK和FOnK的影响分开来加以考察,结果发现:深度加工只能使FOK的预测准确性增加,但却不但不能使FOnK的预测准确性增加,反而会使之降低。上述结果在(1)被试内设计,(2)被试间设计,(3)排除熟悉性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再认等三种情况下都成立。上述结果为知道感的“双过程假设”提供了来自行为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4.
猜谜作业中顿悟的ERP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顿悟的神经机制。以猜谜作业为实验程序,对“有顿悟”和“无顿悟”答案引发的脑电分别进行叠加和平均,并将二者相减(有顿悟-无顿悟)得到差异波。在250~500 ms “有顿悟”比“无顿悟”的ERP波形有一个更加负性的偏移,在差异波中,这个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80 ms(N380)。地形图和电流密度图显示,N380在额中央区活动最强。偶极子源定位分析结果显示,N380可能起源于扣带前回。因此,N380可能反映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5.
认知年老化与执行衰退假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认知年老化领域,执行衰退假说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理论。执行衰退假说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存在很多困难,如执行功能的可分离性问题,执行功能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执行功能与加工速度的关系问题。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焦点是:在行为学水平上,控制一般性因素(加工速度)后,执行功能是否仍对认知年老化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在神经水平上,执行(额叶)功能随龄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认知年老化过程中,额叶在大脑功能重组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对认知年老化的理解,需要将认知功能与大脑结构联系起来;既看到广泛存在的共同的基本机制,又不能忽略不同认知结构的选择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6.
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了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执行功能的4个子系统——抑制、转换、刷新和双任务协调对数量加工的影响各不相同:抑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数量加工时的自动激活程度;转换功能则主要依赖注意来进行调节;刷新与数量加工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双任务协调与数量加工之间的联系存在争论。文章最后分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趋势的展望,认为未来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的研究将突破相关研究的局限,通过更精巧的设计和大量特殊被试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7.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介绍了宽恕在汉语、圣经和新约中的含义并对宽恕的操作性定义进行了讨论。简要阐述了宽恕研究中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叙事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最后阐述了共情、责任归因、侵犯的后果及道歉、人际关系、人格、文化背景对宽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东西方面孔异族效应机理的电生理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东西方面孔记忆编码的差异(DM效应),从而阐明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14名被试学习和再认东西方面孔照片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记住与否,西方面孔产生的早期成分(潜伏期70~220ms)在头皮额部有一个比东方面孔更为正向的变化,表明在此阶段更多的资源分配于异族面孔,支持异族效应产生的特征选择假说。无论东方面孔还是西方面孔,记住与未记住相比较,则在额部和顶部产生潜伏期在晚期正成分(LPC)范围的正走向变化,但西方面孔在240~320ms潜伏期范围内,DM效应较小。另外,东方面孔在枕部诱发出一个明显的负波N260,而西方面孔产生的N260很小甚至没有,反映了大脑对不同种族面孔的编码机制有所不同,因而可能被称为“种族特异波”  相似文献   
109.
罗大华  周勇  赵桂芬 《心理学报》1996,29(4):396-404
以195名执法人员和185名服刑犯人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影响被告人供述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有10种因素被认为对被告人未能形成供述动机有影响作用,有9种因素被认为对被告人形成如实供述动机有影响作用,其中,执法人员所认为的影响作用基本上都比服刑犯人所认为的要大,同时,双方具有各自的倾向性;(2)有15种因素被认为对愿意供述的被告人未能如实供述可能存在影响作用,其中6种因素确实有一定的影响;(3)有9种对策被普遍认为对解决被告人不愿供述问题有效,有10种对策被认为对解决愿意供述的被告人未能如实供述的问题有效,同时,执法人员和服刑犯人在关于对策有效性的评价上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0.
    
The current literature has revealed mixed evidence on whether loss (vs. gain) context promotes or curtails human prosociality. The current study (N=96) aim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by examining whether gain/loss context has distinct effects on different prosocial preferences combining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with Dictator Game and Message Game. These interactive games allow for dissociating preferences for generosity and honesty, which have been respec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uitive and deliberative systems. Our behaviour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ss context enhances concerns for generosity but reduces concerns for honesty. These findings support an accou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dual process model asserting that loss facilitates intuitive responses during social decision-making,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prosocial or proself. The current findings reconcile previous deb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ss-gain context and human prosociality and shed light on 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human prosocial behaviou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