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2):305-315
身体自我表征中的身体拥有感(即我的身体属于我的感受)问题一直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核心话题。大量的已有研究表明, 身体拥有感的体验涉及不同感官信号的整合, 当前大多数研究只重视视觉、触觉等外感受的作用, 一方面忽视了内感受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两类感受整合的关注。橡胶手错觉实验和身体障碍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外感受和内感受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支持了身体拥有感的可塑性假设, 自由能量原理认为身体拥有感形成的基础是大脑不断评估更新可能性表征来维持稳定。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改善内感受的测量和刺激呈现方法, 探索影响内感受的高阶认知因素以及关注某些神经症患者的内感受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22.
身体表征是一种内部结构,它具有追踪身体状态并对其进行编码的功能。这种结构可以对身体进行错误的表征,并可以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来自海豹肢症与躯体失认症等方面的病例,证实部分身体畸形与脑损伤患者的身体表征存在分离;来自橡胶手错觉与全身错觉的实验证据,验证了健康个体身体表征分离的事实。基于上述证据,以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为二分维度的模型解释了身体表征的分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神经心理学实验和虚拟现实技术着手,对身体表征的分离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3.
聚焦推理加工初期,研究通过指导语操控主观加工倾向,考察不同指导语条件下内容可信度和形式有效性对演绎推理结果的影响,检验内容和形式两类加工过程的启动加工动态变化性。结果表明,指导语条件显著影响推理初期加工。在无提示指导语和形式判定指导语条件下,推理结果受到了形式有效性和内容可信度的影响;内容判定指导语下只受到了内容可信度的影响。证明主观加工倾向影响了内容和形式的启动加工关系,支持了动态变化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讨面孔认知中内部特征和加工时间对种族判断的影响,采用面孔种族评价任务,选用被试内设计,通过操纵内部特征替换部位,刺激呈现时间,以及种族三个自变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被试来说,面孔种族信息的获取是一个随时间不断累积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鼻和口特征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亚洲和高加索种族信息,眼部特征和构型信息在加工中...  相似文献   
25.
Wei L 《Brain and language》2002,81(1-3):691-707
The Chinese/English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data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 involves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language-specific semantic/pragmatic feature bundles. Lemmas in the mental lexicon are tagged for specific languages and contain semantic,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lexemes. In a bilingual mode, the speaker makes choices at the preverbal level of lexical-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hese choices activate the lemmas in the mental lexicon for the speaker's preverbal message to be morphosyntactically realized at the functional level of predicate-argument structure. The result will be language-specific surface forms at the positional level of morphological realization patterns. The languages involved in the bilingual's mixed speech are never equally activated, with one language projecting the sentential frame and the other supplying a particular type of morphemes for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相似文献   
26.
王红  李薇 《管子学刊》2005,(3):25-28
晏婴以极忠尽谏闻名,而其劝谏的主要内容便是要齐君效法古之贤君爱民、重民,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描述晏婴的谏诤形象和高超的进谏艺术与技巧.  相似文献   
27.
魏荣 《宗教学研究》2005,1(4):139-140
本文先引述了<太平经>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平经>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臣、民"三合相通","立致太平"上.  相似文献   
28.
Understanding whether and why individuals' emotional responses are different to the same behaviour performed by different other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phenomena in social interaction. Given that there is no relevant research in Eastern culture testing such issues, the present research including two studies was conducted with Chinese samples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Easterners experience more vicarious guilt about close ones' immoral behaviours than distant ones' immoral behaviour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Study 1 showed that people felt more guilty when recalling close ones' misdeeds than distant ones' misdeeds. Study 2 replicated the findings of Study 1 using the scenario method and demonstrated that behavioural control partia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closeness on vicarious guilt, that is, people reported more behavioural control over close ones' immoral behaviours, which in turn resulted in more vicarious guilt.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9.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表面上也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被提了出来。然而,与这种表面上热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从心灵深处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很多。这种悖论式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必须对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克思主义 "热"进行 "冷"思考,就是说,必须认真地、郑重地提出并弄清这样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义而言,是站在大众立场、为大众立言、为  相似文献   
30.
魏小萍 《哲学研究》2012,(9):3-9,127
<正>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并非始于马克思;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产生了相当一批政治经济学家,他们尝试从原则①上去理解、认识和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的批判思路由哲学、法学、社会学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学。这一方面是其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性结果:对异化劳动关系的实证性论证,只能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