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3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The current review presents a theory-guided review of the exist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interventions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 college students. Across the eight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his topic, moderate reductions were shown in inattentive symptoms but little to no change was reported in hyperactive/impulsive symptoms. Results indicated a moderate treatment effect o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life and school/work functioning, yet less of an impact on GPA, response inhibition, social functioning,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Methodological and statistical problems and inconsistencies were noted. Since college students are emerging adults, it is likely that the optimum CBT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ADHD lies somewhere in between the existing clinic-based adult ADHD CBT interventions as well as the school-based adolescent ADH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ians in university settings are provided in an attempt to further develop the existing college students CBT clinical research evidence base.  相似文献   
842.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 based on the unidimensional variation of gender or age using the Garner’s 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 The task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judge whether there was a mole on a person’s face,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oung participants’ response times were slower when the age or gender of the face stimuli varied, demonstrating that young people, rather than older people, can activate both an age category and a gender category automatically. Meanwhile, all participants’ responses to the old faces were slower than that to the young faces. Females reacted faster than males, demonstrating that females tend to have an advantage for face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843.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44.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3):559-564
"动作理解"一直被视为镜像神经元功能最为保守的假设,同时也是证据链最为强健的领域之一,但其概念内涵却始终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戈尔迪之结"一般没有得到厘清。目前,动作理解的紧缩解释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来自实验室检验与哲学拷问的证据倾向于认为,镜像神经元活动构成动作理解的观点是一种"循环论证",前者至多只能算作产生动作理解的附带原因,而不是必要与充分原因。将广义的动作分成运动、运动动作与运动动作链可以有效地澄清实现理解不同层次的动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回应质疑并为辩护自身立场指明前进方向,是重解动作理解"戈尔迪之结"的起点,将对镜像神经元的科学祛魅产生奠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5.
采用问卷法对305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学校氛围对青少年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athological online game use, POGU)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学校参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家庭收入和冲动性后,学校氛围对POGU仍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校氛围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OGU,还可以通过影响学校参与进而间接预测青少年POGU;(3)母子关系显著调节学校氛围对学校参与的影响,而父子关系显著调节学校参与对青少年POGU的作用.总之,在学校氛围影响青少年POGU的过程中,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实际干预时,可以通过提高学校参与降低青少年POGU,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可以进一步调节该过程.  相似文献   
846.
以修订后的情绪智力量表(EIS)中文版、青少年感恩量表(AGS)为研究工具,对1所普通高校的 406名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为期5个月的追踪,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和感恩的发展变化,以及情绪智力与感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相对稳定,感恩存在一定的发展变化;(2)情绪智力与感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测的情绪智力可以显著预测后测的感恩,而前测的感恩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情绪智力。  相似文献   
847.
施动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意向捆绑即人的动作及动作的感觉结果两者的时间点主观上被感知为相互靠近的现象,为研究人类的施动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测量手段。本文综述意向捆绑的实验范式和认知机制,发现目前线索整合理论能最好的解释意向捆绑现象。意向捆绑的范式可以用于临床疾病和跨文化的研究。今后还应深入研究意向捆绑机制及意向捆绑与施动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8.
投射性认同发端自Freud的投射概念, 后由Klein正式提出, 经过Bion, Resenfeld, Grotstein等人的发展, 已经成为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 从内心幻想到现实交流, 从母婴关系到咨访关系的三次重要转向。投射性认同较投射而言是一种更成熟复杂的防御机制, 与移情的差异则体现在起因、内容和结果等方面。近年来, 神经精神分析的兴起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理解投射性认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49.
邵伟华声称自己是邵雍的"二十九代孙",并以此到处招摇撞骗。邵雍本是北宋著名思想家,但民间盛传邵雍是一位"打卦算命"有准的大师,还有几本属"邵康节撰"的算命书,如《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于是邵伟华便跑到河南辉县,同一位叫邵理文的老农攀扯上了血缘关系.之后便到处宣扬自己是  相似文献   
850.
所有制与行业性质对组织学习动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献学  何心展  石文典 《心理科学》2005,28(5):1220-1222
本文探讨了组织特性(所有制和行业性质)对组织学习动力的作用。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研究了1074名各类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的组织学习动力,分别探讨了组织特性对其学习动力的作用。结果表明:1)组织所有制性质影响组织学习动力;2)组织的行业性质影响组织学习动力;3)组织的所有制和行业性质存在交互作用。各类组织学习动力排序的结果是(1)在行业性质上:国营旅游业〉文教卫生〉金融业〉制造业;非国营制造业〉文教卫生〉金融业〉旅游业;(2)在所有制性质上:旅游业国营企事业单位〉非国营企业,制造业非国营企业〉国营企事业,金融业国营企业〉非国营企业.文教卫生行业非国营企业〉国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