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8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6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群体绩效和团队效能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近几年来 ,在群体和团队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 ,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本文在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着重讨论几个与群体绩效有关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群体构成、凝聚力、激励、领导、群体目标等因素。同时探讨团队与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 ,讨论团队效能研究中的几个开放性问题 ,以及将来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最后 ,对影响团队效能的几个关键的调节因素作一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2.
王权  戴凌云 《心理学报》1997,30(1):99-104
该文提出了计量测验效度的一种统一方法。首先,根据测量目标由测验编制者提出一组可能的线性拟合模型,拟合模型的集合称作“测量目标结构空间”。然后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各个假设的拟合模型进行多方面的拟合良好性检验。若其中的某一假设模型能最优地拟合预测资料,则该模型中的公共因素的方差总贡献与观测变量的总方差的比就可定义为该测验的效度  相似文献   
43.
中国颜色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概述了用颜色立体模型表示物体颜色,并做定量表示的颜色体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介绍了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颜色体系理论和编制原则的特点。中国颜色体系研究是在对国际上其它颜色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对颜色样品测试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依据和编制原则,开展了中国人眼对明度、色调、彩度等间距排列的视觉评价实验,建立了中国颜色体系理论模型。同时研制出《中国颜色体系样册》。该项研究于1993年7月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成果鉴定会,并得到良好的评价,又于1994年6月通过国家标准审查。该项研究的完成和推广,不仅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颜色控制、标定和交流提供科学的颜色定量手段,同时也是对实用色度学的发展和颜色标准化工作做了有益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4.
8─11个月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奇  陶沙  曾琦  芦咏莉  王雁萍 《心理学报》1997,30(3):286-293
采用程序标准化的婴儿迂回行为测验,探讨了244名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结果表明:(1)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水平表现出随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2)8-11个月的婴儿具有从反复尝试中学会迂回行为的可能性,其中9、10个月的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大,而8个月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小。(3)8-11个月婴儿的学习速度随月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45.
Summary feedback involves withholding feedback from subjects until the last trial in a block is completed, and then presenting feedback about each trial. A variation of this method, called average feedback (Young & Schmidt, 1992), presents subjects with only the mean of the trial block.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se methods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a simple motor skill. Five groups of subjects (n = 16 per group) performed 60 acquisition trials of an aiming task involving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accuracy. We presented average and summary feedback based on either 5-trial blocks or 15-trial blocks and compared these schedules with every-trial feedback. During acquisition, all groups improved with practice, with a slight tendency for the every-trial condition to have less absolute error than the longer summary and average conditions. Analysis of delayed no-feedback retention tests, however, revealed a strong advantage for the 5-trial summary and average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the every-trial condition.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for long blocks of acquisition trials without augmented feedback, the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of those trials was associated with retention performanc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ow these different manipulations may make feedback less useful during acquisition, but foster the use of cert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ctivities that enhance overall learning.  相似文献   
46.
Single-route models attribute 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 effects to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from stimulus to response. Dual-route models propose that compatibility effects reflect in part an additional direct, or automatic, activation route. Selected findings from three lines of research are reported that converge to provide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route plays a role in compatibility effects.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activation produced via this route by relevant stimulus attributes influences response selection only when all mappings of stimuli to responses are known to be compatible.  相似文献   
47.
内部分配改革的职务评价技术探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工资标准系统的关键是确定职务工资率。职务间可比价值成分变异越大,对确定职务工资率的贡献也越大。根据以上研究设想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职务评价。评价步骤包括:职务描述;对职务要素作主成分分析;对职务样本作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通过方差分析为可比价值各成分建构权重系数ωi。ωi‘满足:(1)ωi≥0;(2)Σωi=1;(3)ωi,间可直接比较;(4)ωi的大小与对应的可比价值成分变异一致。最后将职务评价值线性变换为工资率。在线性方程中配一个常数。和调节系数α以适合组织的管理约束条件。配合两个企业内部分配改革的研究结果显示了方差分析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8.
Hao Wang 《Synthese》1995,102(2):215-234
The essay centers on Gödel's views on the place of our intuitive concept of time in philosophy and in physics. It presents my interpretation of his work o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his 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instein's theory and Kantian philosophy, as well as some of the scattered remarks in his conversations with me in the seventies — namely, those on the philosophies of Leibniz, Hegel and Husserl — as a successor of Kant — in relation to their conceptions of time.For the physical world, the four dimensions are natural. But for the mind, there is no such natural coordinate system; time is the only natural frame of reference.Gödel, conversation on 15.3.72  相似文献   
49.
教师评分用语词义赋值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教师的六组定性的评分用语词 (符号 )进行了经验赋值。参加赋值的是 2 66名小学教师。结果表明 ,六组评分用语词 (符号 )都是模糊概念 ,其中每种评分方式中处于最高等级的词 (符号 )的模糊度最小 ,处于中间等级的词 (符号 )的模糊度居中 ,处于最低等级的词 (符号 )的模糊度最大。词 (符号 )义的模糊度与评价的把握度呈现负相关 ,即词 (符号 )义越具体 ,模糊度越小 ,赋值的把握度就越大 ;反之 ,词义越含混 ,模糊度越大 ,赋值的把握度就越小。教师对各种评分用语词 (符号 )的赋值受百分制的“及格—不及格”的划分的影响 ,受评分方式中等级数目的影响 ,即增加评分等级会减少评分用语词 (符号 )的模糊度 ,增加赋值的把握度 ,还受评分用语词 (符号 )本身数量特征的影响。在各种评分方式中 ,评语词 (符号 )在心理量表上的距离是不等的。本研究的结果对教育评价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王吉  许世彤  区英琦 《心理学报》1994,27(3):300-304
用高频电脉冲刺激大鼠乳头体(MB),可一过性抑制由刺激穿通纤维(PP)诱发的海马齿状回(DG)群体锋电位(PS)。训练作业前先刺激MB,导致DG的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LDLTP)的形成显著延缓,相应地延缓了条件性饮水反应的建立。电刺激MB对PP─DGPS的这种抑制作用在训练所产生的PS增大达最高水平时显著减弱,刺激MB对LDLTP的保持及相应地对条件反应的巩固没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MB对DGLDLTP的形成有抑制性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