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5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6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981.
The words "No" and "Yes" are involved in conditioning to prohibit or encourage behavior, respectively. The authors, therefore, hypothesized that these words would be attributed to endogenous valence, activating neuronal circuits involved with valence and emotional control. Functional MRI (fMRI) at 4 Tesla was used to record regional brain activity while participants were exposed to emphatic vocalizations of the words. Results showed that No and Yes were associated with opposite brain-behavior responses; while No was negatively valenced, produced slower response times, and evoked a negative signal in the right 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 (OFC), Yes was positively valenced, produced faster response times, and evoked a positive signal in a contiguous region of the OFC. Attribution of negative valence to No and trait anger control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sponsivity of the OFC to No. Inasmuch as sensitivity to the prohibitive command No develops during childhood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primary caregivers as the first social objects, our findings may implicate the lateral OFC in the neurobiology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ubsequent so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82.
调节性匹配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决策、动机领域,Higgins(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调节性匹配理论。所谓调节性匹配(regulatoryfit),指的是个体的自我调节定向与其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该理论认为,调节性匹配能增强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动机强度、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从而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围绕调节性匹配的概念、产生、效应及应用价值等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3.
自尊与自我效能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自我结构中的核心成分,自尊与自我效能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分。从概念上看,自尊是“做人”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是“做事”的自我评价。从测量上看,自尊注重测量整体结构,自我效能强调测量领域关联的特殊结构。从功能上看,自尊旨在调节消极性评价反馈和终极性心理健康,自我效能则具有动力性功能。从影响因素上看,自尊决定于早期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的补偿性经验;而自我效能决定于个人近期直接或间接的成败经验和个人身心状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984.
该文回顾了儿童对道义情景中心理状态推理的研究,包括儿童对行为者愿望、信念和情绪的推理以及对权威愿望的推理研究。总体来讲,道义规则的引入使得儿童过分根据道义规则来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但是不同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可能与以往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道义规则属于不同的领域(如道德、习俗及防范等领域)以及实验任务(如行为预测和奖惩判断等)的差异有关。最后该文提出另外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道义规则的形式和儿童的视角采择能力  相似文献   
985.
常欣  赵登明  王沛 《心理科学》2007,30(1):145-147
通过回顾与总结CAI英语阅读教学程序由普适化向具体阅读技能转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英语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技能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阐述了CAI程序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的CAI程序有五大范畴。最后就教学语言、课程设计、教师对CAI程序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986.
向玲  王宝玺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1):253-255
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探究主观概率判断是否满足次可加性规律,结果表明:(1)分解方式、分解数量和分解事例的典型性等三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均有显著的影响。(2)次可加性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观概率判断中也会出现可加性和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非典型事例时会出现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典型或者典型加非典型性的事例时会出现可加性,而把事件显分时会一致出现次可加性。  相似文献   
987.
毛伟宾  王林松 《心理科学》2007,30(3):636-639
工作记忆与复杂认知任务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工作记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广度不仅是评价工作记忆能力的一种指标,而且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高级认知能力的预报因子。本文从工作记忆的本质以及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之问的关系人手,分析了干扰不仅是影响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而且也在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88.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映学  寇冬泉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2):489-491,481
人类对创造力的认识进程,离不开哲学、生理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作的研究贡献.但在对创造力的众多学科研究中,没有比心理学所作的研究贡献更大的了。本文着力从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本文认为.对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要有更理性的研究取向.那就是.应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创造力的纵向研究和应用研究,应大力提倡创造力的多学科、多视野协同研究。  相似文献   
989.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0.
王庆燕  石金涛 《心理科学》2007,30(2):311-315
本文从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新员工进入企业组织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契约预期、心理契约执行与心理契约违背三方面的变化。样本为382名进入企业组织的一年半以内的新员工。结果验证,心理契约在我国具有不同程度的短期动态变化的特性,具体情况因心理契约的预期、执行和违背的各维度而有所不同。同时,新员工早期工作经验与心理契约执行中的交易性义务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