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05篇
  9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对话和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其医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伽达默尔指出了技术医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局限性,并认为医学是一种治疗艺术,其目标是病人整体生活的美好,而不仅仅是治疗局部的疾病。在这种观念下,治疗过程被其视为一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解释性对话,目的是通过对话为病人健康提供服务的解释,而这种对话则是医生和病人的两种不同生活世界的融合。伽达默尔的医学解释学虽然同样面临着主体间性困难,但有助于反思现代医学的技术理性困境,并揭示一种医学帮助人寻求善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602.

英国产科医生格兰特•迪克-瑞德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自然分娩理念,认为女性对分娩的恐惧会导致子宫肌肉紧张进而引起产痛,可以通过分娩教育予以解除。自然分娩产生了诸多影响与争议,医学界对其在产科实践中的价值尚存疑虑;女性苦于分娩的日益去人性化,主动尝试自然分娩;女性主义者意识到其背后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父权制观念。追溯自然分娩理念的提出与实践过程,探讨医学技术、性别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在医学技术对正常生命的干预过程中,自然分娩代表着对医学“照护与关怀”这一古老价值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603.

为了解国内外助人者替代性创伤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运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挖掘与梳理。结果显示,当前国内外热点主题多聚焦于替代性创伤的影响因素、干预机制及各类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新冠疫情下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是国内外近期共有的研究前沿。国外替代性创伤研究起步早,研究对象覆盖广泛,研究方法多元化,注重对替代性创伤的概念、机制,助人者替代性创伤体验等进行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数量较少,重点关注特定情境下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

  相似文献   
604.
医学伦理委员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身的使命:确保涉及人体试验研究的"科学"、"伦理"和"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伦理审查委员会将程序的正义简单地理解为是不是采用了标准化的审查流程, 是否通过了国外所谓权威机构的认证, 这导致伦理审查并没有遵循一个正当的程序进行, 使其在公平性、公正性等诸多方面受到质疑。因此, 为维护受试者的核心权益, 确保涉及人体试验的医学研究有序进行, 建立正当的程序并在伦理审查过程中实现程序正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5.
以全球知名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为代表的学术评价工具在中国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从而引发了关于SCI与学术评价的论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应当首先解决的几个问题是,我们是不是需要SCI?SCI是否适合中国的科研现实?SCI的引入对我国科研质量是否有所改善?什么能够取代SCI?这些问题的分析除了依靠逻辑推演外,更应依靠我国发表SCI论文的相关统计数据等实证资料。解决我国当前学术评价问题应从体制机制入手,把学术成果的定性评价与SCI的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推动我国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606.
在诸多影响民众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公民器官捐献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乐观的死亡态度、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生命延续的赋予意义促进个体捐献意愿的表达;而消极回避的死亡态度、身体完整性丧失的困扰、顾虑重要亲人的感受可能会阻碍个体捐献意愿的表达。在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并利用其中积极有利因素建立符合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器官捐献体系,可能是提高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07.
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了90名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结果发现:(1)3.5岁儿童基本上不具备时序认知的能力,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在4.5岁到5.5岁间出现快速发展。到5.5岁左右,大部分儿童已具备时序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现在的认知最好、对过去的认知次之、对将来的认知最差的特点。(3)3.5岁和4.5岁儿童还不具备判断时序先后的能力,到了5.5岁以后,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先发生的,什么是后发生的,具备了判断时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08.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609.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乐观问卷、希望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雅安地震2.5年后的416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乐观、希望、反刍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后,雅安地震2.5年后青少年的乐观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经过希望来间接地正向预测PTG,还可以通过希望经主动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甚至乐观还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间接地负向预测PTG,但预测作用远小于乐观对PTG的促进作用;乐观通过希望不能经侵入性反刍对PTG发挥显著的直接和间接预测作用,且乐观还不能直接通过主动反刍促进PTG。  相似文献   
610.
以85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攻击性信念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会受到人际信任的调节。对于低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