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401篇
  15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Visual mental imagery resembles visual working memory (VWM). Because both visual mental imagery and VWM involve the represent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y would exert similar effects on visual attention.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working-memory representations guide attention toward a memory-matching task-irrelevant stimulus during visual-search tasks. Therefore, mental imagery may also guide attention toward imagery-matching stimuli. In the present study, f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isual mental imagery on visual attention during a visual-search task.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visualize a color or an object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color, after which they were asked to detect a colored target in the visual-search task. Reaction times for target detection were shorter when the color of the target matched the imagined color, and when the color of the target was similar to tha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imagined object, than when the color of the target did not match that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is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when participants were not instructed to imagine a colo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imilar to VWM, visual mental imagery guides attention toward imagery-matching stimuli.  相似文献   
992.
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了广东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结果表明 ,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来自家庭生活、发展提高、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冲突以及兴趣和满意感等 6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3.
从临床角度,简述我院断指再植适应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认识和提高,指出了提高断指再植救治成功率,首先要规范手术适应症,并从这一启示改进和完善断指病人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94.
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利与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HRT)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在进入围绝经期后开始接受HRT,以改善因内源性雌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种种不适,确实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这种方法有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其他疾病发病率的潜在危险,于是我们在临床应用时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试图抓住其主要矛盾,尽可能扬其利,避其害,以达到安全而有效地提高广大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5.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医学在科技、资本、政治等社会力量影响下,日益从传统的疾病、健康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导致了原属于生活方式和正常生命历程事件的酗酒、性取向、分娩等问题的医学化,这体现了医学跨越固有界限的趋势。从历史看,医学在古代并没有把上述社会生活问题纳入其视域,而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医学的传统界限常常被打破,医学对社会生活问题的干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某些医学实践对科学界限和伦理界限的跨越却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正当性,其重要根源在于经济系统和权力系统对这一日常生活世界的侵蚀。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检索国内外6个文献数据库以获取2010年1月~2020年7月干细胞制备伦理风险的文献,并对不同类型干细胞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风险进行系统性综述。对64篇与干细胞制备伦理风险相关的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干细胞制备过程的伦理风险不仅涉及生物材料供体和组织来源的选择,还涉及干细胞制备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鉴于目前干细胞的制备技术尚未成熟,建议干细胞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生物材料供体和组织来源,不断改进制备工艺,控制制备过程质量,以确保人体移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参与观察研究和文献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如审查机构不明确、审查时间滞后、审查形式有缺陷、审查内容及标准不具体、审查监管不足等。依据人体器官捐献的伦理原则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针对谁来审查、何时审查、怎样审查、审查什么、如何监管5个问题提出规范伦理审查的建议,以期加强器官捐献伦理审查制度建设和伦理委员会审查能力建设,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998.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疫威胁之际,上海教育出版社及时地推出了《生死有时》一书。尽管其副标题发问的要点是“美国医院如何型塑死亡”,但这个问题的尖锐性指向几乎是所有的重症医学实践。大疫将人之死的个体性纳入到一个疾病全球化的视野,《生死有时》并没有讨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灾难,然而也能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存在主义意义的危机问题。那就是大渐弥留的混沌之态。在此书中,涉及生命末端期的混沌问题包括:尊严死何以可能?旨在尊重患者主体性的生前预嘱是否可行?针对重症患者的医疗措施应该何时从常规治疗过渡到临终关怀?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VOSviewer、Bicomb等分析软件对2012年~2021年《医学与哲学》载文情况进行数据挖掘,主要从文献时序、基金项目、发文机构、作者、高被引论文、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医学与哲学》期刊载文数量有所下降,刊载论文所获基金支持比例持续上升,核心作者群和发文机构稳定,高被引论文关注度和认可度高,形成以人文医学、叙事医学、中医学、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知情同意等为重点的研究前沿,期刊发展态势良好。《医学与哲学》期刊也面临作者、机构合作群体有待加强、选稿来源有待拓展、国际化影响力有待提升等方面挑战。

  相似文献   
1000.

对话和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其医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伽达默尔指出了技术医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局限性,并认为医学是一种治疗艺术,其目标是病人整体生活的美好,而不仅仅是治疗局部的疾病。在这种观念下,治疗过程被其视为一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解释性对话,目的是通过对话为病人健康提供服务的解释,而这种对话则是医生和病人的两种不同生活世界的融合。伽达默尔的医学解释学虽然同样面临着主体间性困难,但有助于反思现代医学的技术理性困境,并揭示一种医学帮助人寻求善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