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10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1年   5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学报》2021,53(11):1244-1259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22.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 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 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 (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3.
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的面孔认知机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内部线索面孔、外部线索面孔和完整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童对真人面孔的记忆显著优于卡通;(2)对卡通面孔的记忆,男童显著优于女童;(3)对真人面孔:完整面孔记忆显著优于内部线索面孔与外部线索面孔;对卡通面孔:外部线索面孔记忆最佳,其次完整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4)幼儿对外部与内部线索面孔的记忆能力随年龄逐步提高,6岁显著优于4岁。综上,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异;且面孔类别、性别、面孔线索与年龄等因素均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24.
研究考察幼儿气质与母子互动质量对执行功能的作用。160名2~3岁幼儿及其母亲(主要抚养者)完成了亲子互动任务,然后幼儿完成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测查任务。结果发现母子互动质量对幼儿认知灵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幼儿努力控制负向调节母子互动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即幼儿努力控制维度得分越高,母子互动对幼儿认知灵活性的作用越小。研究表明幼儿气质与亲子互动质量的交互作用解释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5.
多感觉整合是对不同感官信息进行选择、联系、统一乃至解释的加工过程, 它需要神经系统不同功能区域的共同投入与相互协调, 以实现多种感觉信息的时间捆绑以及全局性的预测编码。而γ神经振荡因具有反映神经皮层兴奋/抑制的平衡状况, 实现多感官信息的时间同步, 以及通过跨频耦合实现全局性预测编码的特点, 在多感觉整合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正常个体, 自闭症患者神经系统中的GABA中间神经元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导致γ神经振荡紊乱, 由此破坏了正常的时间同步以及预测编码加工, 并最终引发多感觉整合失调。基于上述因果关联, 未来研究可结合无创可逆性干预技术, 以γ节律神经振荡为生物反馈指标, 形成科学系统化的临床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6.
即刻消退缺损(immediate extinction deficit, IED)是指在条件性恐惧习得后, 立即进行的消退训练不能长期抑制恐惧记忆的现象。IED可能与消退起始时的应激水平和事件分割等因素有关。在高应激水平下, 消退记忆的巩固受损导致IED; 而在中等或较低的应激水平条件下, 即刻消退有效但效果可能容易受事件分割的影响。IE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应激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过度兴奋, 然后BLA通过投射突触抑制在恐惧消退中起核心作用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活动。未来研究应注意即刻消退缺损引起的长期后果, 并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即刻消退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拖延会带来不利后果, 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任务。研究表明, 不同文化背景下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 超过70%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学业拖延, 部分学生还会形成特质性拖延。严重的拖延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业、工作和生活, 甚至还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鉴于目前对于拖延产生的核心机制、形成的关键期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理论出发, 首先系统探明拖延决策的核心机制, 尤其是远期价值评估、延迟折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在拖延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机制和神经基础; 其次结合行为-环境变量-脑的多模态数据, 从发展角度探究拖延形成的关键期(敏感期)、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 最后从行为干预和脑的可塑性角度出发, 试图制定各关键年龄阶段拖延预防与干预的临床方案。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把握拖延形成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于拖延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29.
韵律边界加工与言语理解紧密相关, 最近十几年来逐渐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焦点。韵律系统包含若干由小到大的韵律单位, 不同单位的韵律成分其边界强度不同, 表现在音高、延宕和停顿三个声学线索上的参数也不同。句子的听力理解过程中, 听话人运用声学线索感知权重策略对韵律边界的声学线索进行加工。从神经层面上来看, 对于韵律边界的加工, 大脑显示出独立且特异性的神经机制。韵律边界的加工能力在婴儿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到了老年阶段则逐渐退化, 而且似乎能够对二语迁移。未来, 需要扩大对韵律边界声学表现的考查范围, 进一步明确韵律边界的加工过程, 进一步厘清韵律边界加工和句法加工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关注二语者韵律边界加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
快速脱离假说和信号抑制假说都是将传统的自下而上捕获和自上而下控制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假说。快速脱离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总能在第一时间自下而上地捕获注意,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注意会迅速脱离该位置。信号抑制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都会产生“注意我”的信号,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该信号会被自上而下地抑制以阻止注意捕获发生。前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和眼动脱离范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独子探测策略, 而后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额外单例范式的变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特征探测策略。未来研究应采用不同的刺激类型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为两个假说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要关注奖赏、训练等因素对“捕获-脱离”和“信号-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