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10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1年   5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闪光融合频率在紧张作业工人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書茂 《心理学报》1965,10(4):37-43
所谓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实验者利用仪器的调频装置。将仪器产生的闪光调节到被试分辨不出闪光,只戚觉看到的光呈一片融合的连续光时的频率,此频率卽称为闪光融合频率,又称为临界融合频率。 远在一百年前,塔尔伯特(E. B. Talbot)及伯拉图(J. Flateau)(1834年)卽研究了闪光融合频率的性质。后来一些学者不断把它用于临床医学。近年来,不少学者利用闪  相似文献   
12.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运动员经验优势的脑机制还存在争议, 尤其对于涉及较多认知过程参与的高策略性技能项目运动员, 其大脑白质结构可塑性变化还需进一步探究。研究横向对比了乒乓球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大脑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结果发现, 相比于非运动员, 乒乓球运动员在连接背侧和腹侧通路脑区的双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和双侧额枕下束的各向异性值(FA)更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 部分腹侧通路白质纤维束FA增加的原因是径向扩散系数(RD)下降。研究结果支持了动作双通路模型。提示经过长期高策略性技能训练, 乒乓球运动员在背侧和腹侧通路上的白质纤维束结构完整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 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 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 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 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 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 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 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 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的8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和攻击性,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2)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抑郁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导师排斥感知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排斥感知越强,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进而导致研究生的抑郁水平越高、攻击性越强、生活满意度越低。即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排斥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9.
唐晓雨  佟佳庚  于宏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21,53(11):1173-1188
本文采用内-外源性空间线索靶子范式, 操控内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外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三个自变量。通过两个不同任务难度的实验(实验1: 简单定位任务; 实验2: 复杂辨别任务)来考察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均发现外源性空间注意显著减弱了多感觉整合效应, 内源性空间注意没有显著增强多感觉整合效应; 实验2中还发现了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对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产生影响。结果表明, 与内源性空间注意不同, 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不易受任务难度的调控; 当任务较难时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影响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的过程。由此推测, 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调节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田一  王莉  许燕  焦丽颖 《心理学报》2021,53(9):1003-1017
为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研究采用人格词汇法, 在开放调查收集的词汇中选取代表社会善念的心理词语, 确立了社会善念词库。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得到包含18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汇评定量表和包含17项描述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研究表明, 中国人的社会善念是一种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的人际特质, 二阶是指宜人特质和外倾特质, 四因素分别是善良尊重、谦和恭逊、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