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2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10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1年   5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研究探讨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研究1采用实验法诱发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阻碍学习困难中学生心理旋转任务表现的提高。研究2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采用问卷法测量学习困难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刻板印象威胁组被试相比于对照组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回避失败动机较高。研究3在刻板印象威胁诱发后加入自我肯定操纵,结果发现自我肯定组被试与对照组相比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回避失败动机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92.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的早期受虐经历与子女的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亲子虐待的中介效应和儿童愤怒管理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59名来自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的14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儿童对立违抗症状评估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儿童愤怒管理量表。结果发现:(1)男孩的ODD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女孩;男孩受到的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显著多于女孩(2)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后,父母在童年期的受虐经历仍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成年期的家庭中子女的ODD症状;(3)亲子虐待在父母受虐和子女ODD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父母受虐通过亲子虐待间接影响子女ODD症状;(4)父母受虐通过亲子虐待影响子女ODD症状的中介效应后半路径受到子女个体水平愤怒失调(AD)的调节,具体来说,当AD水平较高时,亲子虐待对ODD症状的影响更大;但愤怒应对(AC)和愤怒抑制(AI)对中介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93.
钟罗金  范梦  陈琳  王靖  莫雷  昂晨  林俊贤  庞慧然 《心理学报》2014,46(9):1392-1399
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是每一个组织都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在组织资源分配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平均分配金钱往往会比平均分配特定商品让人感到更不公平。前人研究认为, 这是因金钱较之特定的商品具有更多交换价值导致的。3个实验对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进行了重新研究发现, 不仅交换价值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平感, 而且资源的工资性质对其分配的公平感也有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丰富了Adams的公平理论, 同时也为组织更好地分配资源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94.
本研究采用奖励版的AX-CPT任务, 通过控制奖励线索和反馈的呈现方式, 设置出基线、阈上奖励、阈下奖励三种条件, 考察习得的奖励联结和奖励动机能否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认知任务的表现和认知控制的权衡。结果显示:奖励线索只在阈上呈现时提高AX序列的任务表现; 与基线条件相比, 阈上和阈下奖励条件下认知控制的权衡均偏向主动性控制, 且这种偏向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习得的阈下奖励线索可以调节认知控制的权衡, 使被试像阈上奖励时那样偏向主动性控制。  相似文献   
895.
视觉隐喻是众多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领域, 当前多以物体简笔画、漫画及广告等方面的研究为主, 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的视觉隐喻研究甚少。因此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李克特9点量表及语音生成等研究方法, 在物体概念类型(概念相同、概念相异)及形状类型(形状相似、形状相异)条件下, 针对实物图片的形状知觉相似性是否对视觉隐喻加工产生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无论物体概念是否相同, 形状相似性对个体的物体识别具有“促进”作用, 并有利于视觉隐喻加工; 在物体识别中, 当两个物体概念不同时, 个体会试图建立一个特设类别来对形状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 从而实现了视觉隐喻的加工。因此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实物形状的知觉相似性有利于视觉隐喻的加工。  相似文献   
896.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 (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 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 而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上, 三类图片引发的LPP波之间差异不再显著。(3)在创伤负性图上高、低负荷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的LPP波差异显著, 且高负荷条件下的LPP波幅显著小于低负荷条件。结果表明, 相比低认知控制, 早期高认知控制对创伤性信息的调节更有效, 支持了认知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897.
陈淑娟  王沛  梁雅君 《心理学报》2014,46(11):1772-1781
采用 “反基准比率效应”范式考察在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两种认知加工过程中, 基准比率对印象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试分别为39名19~25岁大学生(实验1:男生17名, 女生22名, 均为右利手)以及46名19~25岁大学生(实验2:男生21名, 女生25名, 均为右利手)。结果发现:无论是群体印象形成还是个体印象形成, 在学习阶段, 知觉者都能准确认知各类事件间的关系, 但会优先建构高频事件间的联结。而在测试阶段, 当低频事件与高频事件同时出现时, 知觉者发生明显关系误判, 即以反基准比率的倾向高估低频事件间的联结强度。实验表明群体与个体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产生反基准比率效应这样的加工偏差, 进而初步揭示反基准比率现象在社会信息加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98.
通过3个实验探讨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的情绪意义。实验1采用限制联想法考察红色和蓝色的情绪意义。实验2、实验3采用启动范式, 分别考察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水平:在唤醒度和优势度上, 红色知觉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知觉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知觉既能引发高愉悦情绪, 也能引发低愉悦情绪, 而蓝色知觉只引发了高愉悦情绪, 这体现出本土化特点。(2)概念水平:在唤醒度和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概念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只启动了高愉悦情绪, 而蓝色概念同时启动了高愉悦和低愉悦的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不一致。本研究表明:(1)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引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愉悦度上; (2)颜色知觉和颜色概念对情绪的引发机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颜色知觉对情绪的三维度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 而颜色概念对情绪唤醒度和优势度的引发是以颜色知觉为中介, 对愉悦度的引发则是以社会文化为原因。本研究探讨了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的作用, 对红色和蓝色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同时, 直接比较并剖析了颜色知觉与概念对情绪的引发特点, 对于揭示二者对情绪引发的内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99.
沈曼琼  谢久书  张昆  李莹  曾楚轩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4,46(11):1671-1681
采用空间启动范式考察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是否激活空间信息, 即是否存在空间隐喻。实验1探讨单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 实验2则探讨跨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实验1中让32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先看一个英文情绪词, 接着进行视觉空间位置判断, 最后再让被试判断之前呈现的情绪词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实验2中40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完成跟实验1类似的任务, 不同之处为英文情绪词以听觉形式呈现。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跨语言和跨通道的情绪词的空间隐喻受到空间位置方向的影响。垂直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在单通道和跨通道中都表现出了空间隐喻; 水平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没有表现出空间隐喻。该结果说明了情绪概念的空间隐喻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 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900.
主客体之间产生不一致的情绪反应称之为不对称共情(Counterempathy)。在Decety提出的情绪分享过程两阶段及Goubert提出的“指向自己”和“指向他人”两种情绪反应指向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的两阶段模型, 通过创建竞争环境, 检验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是否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增强效应的这一假设。被试根据竞争对手的情绪表情(皱眉和笑脸)来完成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判断被试者自己的输赢)和情绪反应他人指向(判断竞争对手的输赢)的实验任务。结果表明: 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的增强效应。被试不仅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而且在他人指向任务中也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这说明在有意识的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个体会分化出比他人指向更强烈的自我指向的情绪反应。并且, 相较他人指向任务, 个体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更强烈的不对称共情。尤其当竞争对手获利时, 个体会产生更强烈的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