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汉语词汇产生中音、形、义三种信息激活的时间进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和图片命名方法,探讨语音、语义、字形在汉语词汇产生中激活的时间进程与特点。选择与目标图片名称(如“羊”)具有同音(“阳”)、语义相联(“牛”)、字形相似(“丰”)或无关控制(“冷”)等四种关系的干扰字,依SOA条件呈现在将要被命名的图片上,发现图片命名时间受干扰字的影响:语义干扰效应存在于较早期的SOA(0ms)条件中,在较晚期SOA(150ms)时有很大的减弱;语音促进效应和字形促进效应同时强烈地存在于早期和晚期SOA。实验发现了词条选择(语义激活)和音位编码(语音提取)在激活时间上的重叠现象,与传统的独立两阶段模型的预期存在明显矛盾,倾向于支持交互作用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2.
年龄、焦虑与情节记忆之内容与来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情节记忆区分为内容记忆和来源记忆,筛选年老和年轻的高、低特质焦虑者完成记忆任务,以探讨情节记忆年老化的选择性和变异性及其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两项实验结果表明来源记忆是否随增龄而有选择性受损受来源性质影响,与来源呈现方式和来源识记意识性无关。焦虑干扰了老年组的记忆操作,是老年人情节记忆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但焦虑对青年组没有不利影响,提示焦虑调节两类记忆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33.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存在一个连续和统一的过程.曼尼卡斯(Peter T.Manicas)把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主题[1]:第一个阶段开始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肇始——主题是古希腊城邦;第二个阶段开始于文艺复兴晚期,延续到法国革命——主题是西方现代性;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19世纪——主题是科学观念与人文科学观念之争;第四个阶段是现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题是实证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关于人文科学观念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4.
Humans regularly pursue activities characterized by dramatic success or failure outcomes where, critically, the chances of success depend on the time invested working toward it. How should people allocate time between such make‐or‐break challenges and safe alternatives, where rewards are more predictable (e.g., linear) functions of performance? We present a form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ime allo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activities, and we explore optimal behavior in both one‐shot and dynamic versions of the problem. In the one‐shot version, we illustrate striking discontinuities in the optimal time allocation policy as we gradually change the parameters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blem. In the dynamic version, we formulate the optimal strategy—defined by a giving‐up threshold—which adaptively dictates when people should stop pursuing the make‐or‐break goal. We then show that this strategy is computationally inaccessible for humans, and we explore boundedly rational alternatives. W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al model against (a) a myopic giving‐up threshold that is easier to compute, and even simpler heuristic strategies that either (b) only decide whether or not to start pursuing the goal and never give up or (c) consider giving up at a fixed number of control points. Comparing strategies across environments, we investigate the cost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of sidestepping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of full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135.
吴友军 《哲学动态》2006,2(6):47-51
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是以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反思方式,质疑和批判了庸俗“经济唯物主义”,从而引领了一大批蔑视第二国际教条主义传统的西方左派知识分子,走向反思的马克思主义。而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通过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出具了革命方案,其反思方式是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其解决方式是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前者是人本主义倾向的,后者是科学化的。因此,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困境,即对问题的反思方式和解决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困境也大体奠定了卢卡奇本人理论发展以及继后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6.
明清之际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处于一种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加之教会自身条件的不足,他们被迫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除中国人加之于他们的蛮夷丑号、规避政府禁令、弥补人手之缺以及跨越语言障碍。与此同时,教会人士认识到书籍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时就势,把书籍作为了归化中国人的手段。此外,传教士的"西儒"身份也让他们走上了笔耕之路。  相似文献   
137.
People can differ tremendously in the emotions they experience, both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events, and such differences have large impact on their lives.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ppraisal and emotion, we propose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basis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is framework,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ow people appraise their circumstances and in how these appraisals are related to emotional experience are seen as crucial in determining how people differ in both contextualized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more stable emotional dispositions. We discuss parallels with other explanatory frameworks,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emotion trait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8.
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9.
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指长时间适应于某一特定时距会导致个体对后续时距产生知觉偏差。其中对视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空间选择性的探讨存在争议,有研究支持位置不变性,也有研究支持位置特异性。这类研究能有效揭示时距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位置不变性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较高级的脑区,而位置特异性则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初级视觉皮层。未来还可以探究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视觉坐标表征方式,开展多通道研究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0.
在生理水平的血管壁切应力属于优性因子,能促进血管重建,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调节内皮细胞分泌功能,使内皮细胞形态产生适应性变化;而显著升高或降低的血管壁切应力则属于非优因子,导致高血压恶性循环发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血栓形成。实现切应力非优向优转化的重要途径是降低高血压和选择性阻断切应力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