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吕婷婷  牛盾 《心理科学》2015,(2):284-289
使用冲突色词作为外源性线索,通过3(任务类型)×2(线索有效性)×2(色词一致性)混合设计考察认知控制对返回抑制(IOR)的影响。结果:(1)线索-靶子任务(CT)和靶子-靶子任务(TT)均产生正值IOR,CT的IOR效应量(32ms)显著大于TT(12ms)。(2)线索有效性和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按键反应组IOR效应量(11.85ms)显著大于颜色反应组(-18.5ms)和词意反应组(-25.65ms)。证实冲突色词在CT任务中做为线索可产生IOR,这种范式上的新尝试同样适用于TT任务。在TT任务中对认知冲突的觉察和控制导致IOR效应反转,支持注意的非盲性机制。研究为主动操纵被试对线索的认知控制程度,考察复杂任务下实施认知控制对注意定向的影响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学校归属感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阶段环境匹配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山东省青岛市65所中学3355名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上网时间后,学校归属感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习焦虑在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校归属感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直接作用、学习焦虑的中介作用均受到同伴关系的调节,且相对于同伴关系水平低的个体,学校归属感对手机依赖、学校归属感对学习焦虑以及学习焦虑对手机依赖的作用都在同伴关系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本研究有利于揭示学校归属感是如何影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更强/更弱,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预防青少年手机依赖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3.
为考察初中生依恋风格与欺凌保护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社会支持和欺凌应对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56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依恋焦虑与欺凌保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与欺凌保护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和欺凌应对效能在依恋回避与欺凌保护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若要增加依恋回避初中生的欺凌保护行为,应注重为其提供社会支持,提升欺凌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24.
题库优化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库优化设计是指在题库建立前确定一份最佳的题库开发蓝图,使题库更好地服务于组卷。目前,在线性计算机化测验的情景下,题库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法、成本函数法;在计算机适应性测验(CAT)情境下,题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影子测验设计法、p-优化设计法。文中首先介绍这些优化设计法的基本思路、具体步骤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然后评述当前题库设计研究的局限,指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6.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热情与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 它既可能是晕轮效应所认为的正向关系, 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所认为的负向关系, 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正交关系。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受到知觉者自身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不明确是学者们对其关系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热情与能力的内部机制, 进行跨文化的检验和比较研究, 进一步探索其关系的影响因素, 建构热情与能力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27.
蒋长好  陈婷婷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89-1898
身体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生理机能, 还具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功能。有规律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 提升幸福感和自尊感, 也可以缓解消极情绪、矫治情绪障碍。关于身体活动对情绪影响的脑神经机制, 研究者先后提出神经递质假说、大脑可塑性假说、前额叶偏侧化假说和双模型假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控制运动强度对身体活动情绪效益的影响, 比较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情绪调节效果, 同时考察基因、神经生长及社会互动等因素对情绪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8.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通过3个实验探讨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的情绪意义。实验1采用限制联想法考察红色和蓝色的情绪意义。实验2、实验3采用启动范式, 分别考察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水平:在唤醒度和优势度上, 红色知觉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知觉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知觉既能引发高愉悦情绪, 也能引发低愉悦情绪, 而蓝色知觉只引发了高愉悦情绪, 这体现出本土化特点。(2)概念水平:在唤醒度和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概念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只启动了高愉悦情绪, 而蓝色概念同时启动了高愉悦和低愉悦的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不一致。本研究表明:(1)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引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愉悦度上; (2)颜色知觉和颜色概念对情绪的引发机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颜色知觉对情绪的三维度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 而颜色概念对情绪唤醒度和优势度的引发是以颜色知觉为中介, 对愉悦度的引发则是以社会文化为原因。本研究探讨了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的作用, 对红色和蓝色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同时, 直接比较并剖析了颜色知觉与概念对情绪的引发特点, 对于揭示二者对情绪引发的内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0.
马婷婷  杨鹏 《管子学刊》2010,(1):98-100,116
东汉出现了一股"矫情崇礼"的社会风气,表象背后是儒家礼制的日益渗透和"人情"的逐渐被"恶"化。面对情礼关系这个纷杂却又永恒的人生课题,"矫情崇礼"现象的出现彰显了东汉独有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