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In a recent article i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J. B. Hittner, K. May, and N. C. Silver (2003) described their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methods for comparing dependent correlations and found that all can be un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Type I errors, even with a sample size of 300. More precisely, when researchers test at the .05 level, the actual Type I error probability can exceed .10.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extended J. B. Hittner et al.'s research by considering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methods. They found 3 that avoid inflating the Type I error rate above the nominal level. However,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demonstrated that when the underlying distribution of scores violated the assumption of normality, 2 of these methods had relatively low power and had actual Type I error rates well below the nominal level. The authors report comparisons with E. J. Williams' (1959) method.  相似文献   
252.
在现代技术的生命伦理论域中,基于"人对技术的控制"并着眼于"人"的环节而设想的生命技术伦理是荒谬的.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为"展现"的论题,切近于思及普遍的人之"命运".由于现代技术将自己的座架化统治建立为"一切存在者之真理的命运",它便在一种极度危险的生存境遇中开放出与人类文明生死攸关的生命伦理空间.对当代思想而言,关注现代技术展现的生命伦理之维,乃是进入时代之自我意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53.
苏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民工的心理融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的心理融入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本研究对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20名外来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探讨了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苏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民工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融入,但是融入的范围狭小,层次较浅,且融入具有多面性.  相似文献   
254.
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学生为被试,设计两个实验,采用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分别探讨"过去一未来"时间距离设定及.正性一负性"生活事件时间距离设定的解释水平效应,检验解释水平理论及其推论.结果表明:在未来和过去两个方向上,活动时问距离设定均存在显著的解释水平效应;而在过去活动时间距离设定上,事件性质和解释水平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高解释水平与负性事件对应较远的时间距离,且不同解释水平的活动时间距离设定在负性事件上相差更大.  相似文献   
255.
以往的宽恕理论和宽恕干预的方法多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 缺乏集体主义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在集体主义背景下, 被冒犯者应对伤害的方式、宽恕的策略以及影响宽恕的人格特质都与个人主义有明显的区别。此外, 跨文化的宽恕模型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 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模型区分了不同形式的宽恕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基于自我和人格特质的宽恕模型描述了不同背景下影响宽恕的人格因素; 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描述了宽恕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内容的总结也对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56.
田芊  邓士昌  郭佳 《心理科学》2012,35(5):1096-1101
我国约有一半的大学生经受着考试焦虑的困扰。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以6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自我决定动机的3种类型和拖延行为的2种类型对考试焦虑的忧虑性、情绪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 无动机对考试焦虑的2种类型都有正向的直接影响。(2) 唤起性拖延仅对情绪性有正向直接影响,而回避性拖延仅对忧虑性有正向直接影响。(3) 唤起性拖延在无动机影响考试焦虑的情绪性中起了重要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回避性拖延在无动机影响考试焦虑的忧虑性中起了重要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57.
宽恕被界定为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 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 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宽恕治疗是针对被冒犯者, 并试图帮助他们放弃报复和回避等消极应对方式, 以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因冒犯而造成的伤害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然而, 在临床应用中, 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 (2)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 (3)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 不是治疗的目标。在对这些误区加以澄清的基础上, 提出宽恕治疗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应用与展望。  相似文献   
258.
姚艳珠  何先友  洪恬 《心理科学》2011,34(4):775-781
采用重复启动范式探讨语义启动效应减少的机制。结果发现,在SOA为短的167ms条件下,重复/相同和重复/相关的启动效应无差异,且重复/相关启动并未导致语义启动效应的减少;而在SOA为长的1200ms条件下,重复/相同和重复/相关的启动效应差异显著,且重复/相关启动导致了语义启动效应的减少,而重复/相同未导致语义启动效应的减少。在抵消了期望和消退的作用后,在SOA为1200ms条件下所得到的重复/相同和重复/相关启动效应的差异,是由于扩散受到了阻碍而导致的。这一结论支持了激活扩散是有一定条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59.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 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 :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 ,9岁组和 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 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 ,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 ,9岁组和 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 ,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60.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long‐term ability of the consumers’ need for uniqueness measure to predict consumers’ valued possessions, shopping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Consumers’ need for uniqueness reflec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unterconformity motivation (i.e., the pursuit of differentness relative to others) that is manifest in consumer responses. This research reports on 2 longitudinal assessments of the scale's predictive validity using data collected at 4 stages from a consumer mail‐survey sample. One year following initial responses to the trait measure, respondents participated in a second survey in which they photographed and rank ordered their valued possessions. In a third survey, the photographs served as cues to obtain responses to ratings of possession benefits and to questions regarding acquisition of the possession. Overall, the results support a number of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 of consumers’ need for uniqueness to salient possession benefits, types of goods comprising consumers’ valued possessions, and shopping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acquiring valued possessions. Two years following initial responses to the trait measure, members of the consumer mail panel completed a fourth survey, indicat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uniqueness‐enhancing consumer activities. Results support the st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easure over the 2‐year period. Because the design of possessions and endorsed uniqueness‐enhancing activities considered in the consumer mail panel studies varied across individuals, an addi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hat demonstrated the scale's ability to predict individuals’ counterconformity responses to the same choice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