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评价中心技术是现代人事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多种模拟任务来测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少有研究能证明它具有理想的结构效度。该研究运用多质多法分析了某金融企业一次真实的评价中心测评项目,发现测评的结构效度并不理想。接着,通过多元概化理论的分析,探讨了结构效度不理想的原因,并指出了评价中心任务与所测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各维度的测量信度。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优化评价中心结构效度和提升整体测量信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2.
小学生学习习惯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基于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理论构建,编制了小学生学习习惯问卷并正式施测于2401名小学生。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习惯可解构为主动学习、作业承诺、课堂守纪、课外阅读、勤奋学习、去拖沓和专心听讲7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的7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经分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结构效度及效标关联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因而该问卷适用于小学生学习行为的个体鉴别。  相似文献   
143.
本文以福柯的批判理论以及对圣经的社会科学批判为基础,使圣经中的性去神圣化,将之从神圣领域与意识活动中抽离出来,论及性的违规会突破宗教的、族群的与个体的边界。涉及贞洁、奸淫、强暴、复婚与乱伦等性态的律法,体现在约法典(出20︰22-23︰33)、圣洁法典(利17-26)与申命法典(申12-26)中。圣经律法呈现了一种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引发了有关性别与权力之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4.
田时纲 《哲学动态》2005,(12):65-68
200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研究考察团(李鹏程副所长任团长)访问了欧洲著名学术机构--那不勒斯意大利哲学研究所.双方在研究讨论合作计划时,共同决定合作出版中文版的五卷本<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由田时纲研究员担任主编,定于2005年出齐.  相似文献   
145.
张向葵  郭娟  田录梅 《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采用2×4两因素组间设计,以16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死亡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1)死亡提醒操作确实唤醒了大学生的死亡焦虑,焦虑平均值为2.28±0.49;(2)支持了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自尊缓冲死亡焦虑的假设,即死亡提醒条件下,自尊越高,死亡焦虑越低,说明自尊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作用是一种普遍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46.
汽车驾驶行为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国利  田宏杰  张仙峰 《心理科学》2005,28(5):1211-1213
对汽车驾驶行为的眼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路况下的驾驶行为及影响其行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眼动研究.分析了用眼动分析方法研究交通心理学的特点.并对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7.
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田宝  李灵 《心理科学》2006,29(1):189-193
问卷调查了410名北京市中学教师,探讨了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的工作倦怠没有性别、是否班主任、年龄、任课班级数量、学生人数、周任课时数上的差别。在职称和婚姻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别,玩世不恭维度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倦怠明显高于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教师,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教师之间的工作倦怠没有显著差异,单身教师的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比己婚教师明显偏高。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分层回归和优势分析发现:支持行为和限制行为能显著预测情绪衰竭,限制行为的贡献更大;支持行为、监督行为、限制行为和同事行为能显著预测玩世不恭,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支持行为、同事行为和疏远行为能显著预测成就感低落,同事行为的贡献更大;亲密行为对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没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8.
The resilience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LBC) mental health research. To evaluate the resilience status of Chinese LBC in rural areas,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Relevant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electronic databases from 1990 to 2017. Pooled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 CI) were calculated with fixed and random effects models. A total of 14 cross-sectional studies with 9777 individua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s of family support and RSCA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total score between LBC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NLBC). After stratification sub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SCA total score was also found in subgroup with sample size ≥700 and target population (LBC) between LBC and NLBC.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ilience of male and female among LBC (>0.05). We also found RSCA total score of LBC whose one parents migratingwere higher than both parents (P <0.05) and the time of parental migration (≤2 years)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2 years). In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LBC, especially both parents migrating or parental migration (>2 years).  相似文献   
149.
情节记忆是个体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经历的特定事件的记忆.主观报告情节记忆下降是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最典型的表现.与健康对照组老年人相比, 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情节记忆下降的速率更快, 罹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更高, 但其情节记忆加工的脑机制尚不明确.前人研究提示, 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在外在记忆行为尚未出现损伤的情况下, 其大脑情节记忆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已经出现异常.探究主观记忆减退的记忆神经环路关键节点和路径的异常, 揭示神经环路在老年痴呆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 对深入理解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 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作为特殊的记忆损伤群体, 对其神经环路的深入探究, 也必将为揭示人类记忆的神经机制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0.
This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ed the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among shy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neliness in a sample of 361 Chinese college freshmen (138 male students, mean age = 18.57 years). A fully cross‐lagged panel design was used in which shy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neliness were assessed at three time points separated by 8 month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ssociations among shy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neliness were dynamic and bidirectional. The self‐report scores and the pattern of cross‐lagged associations among shy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oneliness were the same for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t all three times. Implications for loneliness interven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