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54篇
  2020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9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14篇
  1973年   12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20篇
  1970年   11篇
  1969年   14篇
  1968年   5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Reactivity refers to behavior change that occurs during self-recording without specific programming of consequences.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obtrusiveness of recording procedure and peer comments on reactivity to self-recording. Three first-grade students in Experiment 1 completed math questions during a 5-min work period. When we gave the children recording devices and told them to try to complete more questions than the highest number they had previously completed, math performance increased, as did the number of verbalizations about it. Two children showed more reactivity when they used the more obtrusive recording device. Because the increase in math performance corresponded closely to increases in peer comments, we manipulated peer comments directly in Experiment 2. Four second-grade students completed a math task and an alphabet task. Three of the students showed increased math performance during periods when peer comments occurred compared to periods when peer comments did not occur. Although the data from the math task suggested that peer comments can enhance reactivity, we did not observe t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lphabet task.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to produce desirable results through self-recording are complex and contextually specific.  相似文献   
992.
内隐领导理论的中国研究——与美国的研究进行比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内隐领导理论代表了某种特定文化中人们内心对领导概念化的构成方式。本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的内容由“个人品德”、“目标有效性”、“人际能力”和“多面性”四个因素构成。与美国的八因素有很大的差异。这也许是中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本研究获得了与CPM领导行为评价模式非常类似的结果,从而验证了CPM模式是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小鸡建立学习和记忆模型的方法介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林初  陈双双 《心理学报》1991,24(3):97-102
Gibbs和Ng利用一日龄小鸡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记忆形成有短时记忆、中间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的新假设。近年来,Patterson等人的工作不但证实了而且扩展了Gibbs和Ng的某些重要的发现。然而,Roberts则不同意Ng等关于记忆形成的三个阶段的论述。现在,双方正继续进行着有益的讨论。最近,我们对正常状态下一日龄小鸡的记忆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和Gibbs等人的结果大致上是相同的。 利用小鸡作为学习和记忆模型很有价值,并有许多优点。这个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94.
初入学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人内部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富熹  方格 《心理学报》1991,24(4):38-45
本研究以守恒、类包含、双维逻辑关系等多项认知任务施加于同一被试,探查了初入学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这一年龄儿童已基本上获得有关守恒概念(除容积守恒),逻辑推理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条件,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及个人智能等因素对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人内部的认知发展存在着横向参差现象,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关于CNV是复合波的直接证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工作以青年为被试者,包括三项实验:普通CNV,无运动CNV和半机率CNV。观察到:(1)修通CNV的晚成分和全波大于无运动CNV,其全波相减所得之差波即为CNV中的纯心源性意动成分,它应该认为是以复合波形式存在于CNV中的运动预备电位。(2)半机率CNV的早成分和全波大于普通CNV。(3)半机率CNV的早成分、晚成分和全波皆大于无运动CNV。这些结果证明,CNV中包含着运动预备电位,从而为CNV是复合波的新概念提供了新的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6.
王希富 《心理学报》1991,24(2):10-20
错觉图是具有特殊生理、心理效应的两维图,包括悖理型、坐标阙如型、过渡变形型和双关两可型等几类。有的是在两维平面上表达类似三维的不可能虚构体,造成与实际三维知觉经验的强烈矛盾;有的则具有多重涵义,并以心理操作或图形的动态为条件产生变幻,造成各种幻觉感。长期以来,在生理心理学和图学研究中,仅仅触及了一些错觉图的幻觉现象,极少研究其中的错觉机制。错觉图不但给现有的三维和多维几何理论造成混乱,而且也在工程图的表达和判读中造成一些错觉而导致事故。本文从体视理论和图学分析方面对错觉机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了形体重影机制、变换组合机制、范围渐变机制和方位移动机制等几种致幻理论,并运用上述理论以国内外常见的错觉图为实例,对形成错觉的图学、几何学和心理生理学过程做了具体论证,从而揭示了错觉图的错觉机制。  相似文献   
997.
4—14岁儿童比例推理及认知结构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丹民 《心理学报》1991,24(2):57-67
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4——14岁儿童比例推理能力及内部认知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1.采用有序样本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将其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2.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单维、定性、加法推理到两维、定量、乘法操作;从比差运算上的整合,到整倍数乘法运算上的整合,最终达到在命题运算水平上对非整倍数函数关系操作上的整合;其发展的核心是,四个结构关系由低向高逐渐构建和整合,由此提出四结构关系建构理论。3.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儿童比例概念基本形成,与加拿大同龄儿童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国内比例概念的教学是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998.
The contribution of Samuel W. Blizzard to ministry studies and to theological education is delineated and assessed. Blizzard's insightful analyses of the role of the minister were balanced by a genuine pastoral concern for those preparing for and engaging in ministry. His impact on ministry studies continues through the work of his students. The paper includes a complete bibliography of Blizzard's publications.The late Samuel W. Blizzard was Professor of Christianity and Society at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近十几年来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效不显,以及发生许许多多的争论和困惑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医的基本性质缺乏一种共识。说中医就是一门科学或者不是科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或者是哲学医都会使我们陷于一个难堪的困境。中医具有科学精神,但不具有西方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而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方法实现科学精神的经验知识体系。具有科学精神是一回事,怎样实现这种精神却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无国界的,后者却是可以文化多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