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4篇 |
免费 | 217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12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Bernie Holliday Damon Burton Greg Sun Jon Hammermeister Sarah Naylor Dan Freigang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3,25(2):199-219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mental skills training (MST) has experienced a tremendous surge in popularity, yet MST is not without its critics, including some athletes and coaches. Additionally, a number of concerns have arisen about ment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its ability to maximize athlet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peaking. Periodiz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hat holds promise for enhancing ment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combating some of the problems currently limiting MST interventions.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conceptual paper was threefold. First, periodization concepts are introduced by demonstrating how they are utilized to systematically guide physical training. Second, strategies to adapt periodization concepts to enhance mental training programs are examined, along with techniques to integrate physical and mental training, including: mental training tool and skill periodization plans and mental training drill menus. Finally,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how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eriodized training that target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skill development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ST while minimizing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相似文献
142.
Xinguang Chen Fang Li Liesl Nydegger Jie Gong Yuanjing Ren Veronica Dinaj-Koci Huiling Sun Bonita Stant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
International behavioral research requires instruments that are not culturally-biased to assess sensation seeking.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d a culturally adapted version of the Brief Sensation Seeking Scale for Chinese (BSSS-C) and its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The adapted scale was assessed using an adult sample (n = 238) with diverse educational and residential backgrounds. The BSSS-C (Cronbach alpha = 0.90)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original Brief Sensation Seeking Scale (r = 0.85, p < 0.01) and fitted the four-factor model well (CFI = 0.98, SRMR = 0.03). The scale score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intention to and actual engagement in a number of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cluding alcohol consumption, cigarette smoking,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In conclusion, the BSSS-C has adequat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upporting its utility in China and potential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3.
学习支持对儿童在多媒体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旨在考察中文翻译与主题提示两种学习支持对儿童在多媒体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的作用,为此设计了三种学习条件:无支持条件、中文翻译条件和中文翻译 主题提示条件。对学龄初期儿童在上述三种学习条件下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儿童在无支持条件下的学习效果较差;中文翻译可以明显促进儿童对语句的理解,但无法提高儿童对目标词的掌握;中文翻译 主题提示条件下儿童对单词语义的掌握最好,他们表现出了较多的跟读行为,并更倾向于认为学习任务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144.
随机抽取8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采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探讨了激活水平和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随机呈现条件下,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分组呈现条件,但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在两种条件下无差异。(2)在高激活水平条件下,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明显低于低激活水平条件,但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在两种激活条件下的差异不够明显。这表明,呈现方式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有显著影响,而激活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可知,人们的记忆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因内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5.
大脑不断地对环境事件产生预期并将这些预期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通过对反馈刺激的结果评价以优化后续行为。采用抽奖式赌博任务范式, 操纵得奖的确定性程度,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研究青少年结果预期与评价的认知和神经电生理过程, 以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反映自动、快速结果评价的FRN上, 无论在高确定性还是在低确定性条件下, 青少年与成人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组别与确定性程度在P300波幅上表现交互作用显著,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在高确定性条件下, 青少年组输、赢的P300波幅表现出差异; 而成人组输、赢的P300波幅无显著性差异。青少年对反馈刺激自动的快速结果评价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 而对反馈刺激功能意义评价的控制加工能力还未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46.
本文通过对426名在职人员的调查,探讨了变革型领导对工作绩效与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最后采用SPSS 13.0和Lisrel 8.7 对数据进行多层级线性回归分析,并依据温忠麟等(2006)的统计步骤分析了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果:(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与任职年限之后,自我效能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2)核心工作特征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调节作用需要通过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文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做效应(action effect)”是指决策中由“做(action)”与“不做(inaction)”行为引起的相同决策后果, 却诱发了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ANSIE量表筛选了责任归因不同倾向的两类被试(极端内控者、极端外控者), 运用ERP技术, 在一项简单赌博实验任务中考察了这两类被试的“做效应”差异及其电生理证据, 旨在探讨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作用。行为结果表明, 无论结果输赢,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结果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比“不做”行为诱发的明显大; 脑电结果表明, 在FRN和P300上,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诱发的FRN和P300波幅之间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这两种脑电成分波幅都比“不做”诱发的较大。简言之, “做效应”在极端内控被试身上表现不明显, 而在极端外控被试身上表现明显。“做效应”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不同行为导致的相同决策后果的责任归因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8.
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结果信息属性的影响。后悔的预期和体验涉及的功能性脑区主要包括:眶额皮层、扣带前回、海马、杏仁核。研究后悔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