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We develop a latent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 for 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 models. The proposed method identifies latent traits probed by items of a multidimensional test. Its basic strategy is to impose an \(L_{1}\) penalty term to the log-likelihood. The computation is carried out by the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the coordinate descent algorithm. Simulation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sulting estimator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in correctly identifying the latent structures.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a real dataset involving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相似文献   
222.
本研究通过创设收益和损失跨期选择情境, 采用不同表征方式(得框架、失框架)的跨期选择任务, 分别探讨了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及其是否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收益型跨期选择只在任务容易时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与失框架相比, 被试在得框架下选择即时获益的概率更高; 任务困难时得失框架效应消失(实验a); (2)损失型跨期选择中不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实验b)。结果表明, 得失框架效应在损、益型跨期选择中出现了分离, 收益型跨期选择中的得失框架效应的内在认知机制很可能与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类似并且是一种较为初级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223.
母亲对幼儿数学能力的评价是母亲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运用问卷法与个别测查法,考察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的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并通过二者的一致程度揭示母亲评价其子女数学能力的准确性。研究发现,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的评价存在明显的高估倾向;与母亲受教育水平及子女性别等因素不同,子女前期的数学成绩对母亲评价其数学能力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影响;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评价的准确性与子女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适当的高估对子女未来数学认知的发展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24.
陶新华  朱艳  张卜林 《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以苏州市聋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聋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正常学生,表现在总分以及躯体症状、焦虑担忧、抑郁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内部成就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聋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要高于正常学生,聋生的成就动机也高于正常学生,而面对压力,他们的行为应对方式却较多退缩性的。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聋生自强、自立、自理能力培养不到位,助长了聋生因残疾而产生的惰性和依赖性行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应提倡更多的正常人学习手语,让聋生有更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225.
陶传进 《学海》2007,(1):42-48
在环保领域里,公民社会的两类主体应当包括环境利益受到危害的社会公众与从事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ENGO)。他们本来该作为并列的公民社会组分而存在,但在现实中,社会公众虽然可以被赋予环境保护者的角色,且他们的参与在相关政策中极其重要,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环境利益时的组织能力不以与表达环境价值时存在漏洞,因而与理想的公民社会组分有一定的偏离。社会公众的缺陷恰好能够由ENGO的特点得到补偿,作为环境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持有者,ENGO有潜力成为一种辅助与引导社会公众的精英性社会力量,并在二者间建立起合作型的公民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226.
教师一向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2003中的数据,以学生数学成绩为因变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自变量,使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比较了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这四个国家(地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特定的行为因素,教学的准备、对作业的重视、对考试的重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视、电脑的使用确实能有效影响美国和瑞典的学生成绩,但对两个亚洲国家(地区)没有影响;教师的性别、教龄、教育水平、所学专业和教师资格再次被证实对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如学生年龄、性别、完成作业的时间,对数学的自信和对数学的评价)能够对学生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27.
影像学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与科学研究水平的关系与人才培养及成才取向密切相关,对这两项任务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影像学医师,即重临床而轻科研、重科研而轻临床,临床与科研并重,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合格影像学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28.
教学是通过影响学生思维而达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知觉是思维的重要组成。本研究以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06的数据为基础,考察美国、芬兰、日本和中国香港学生科学教学知觉对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学生背景变量的情况下,学生的科学教学知觉对科学素养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个国家(地区)学生的教学知觉对科学成就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关注应用知觉和动手实验知觉显著地正向预测科学成就,而科学探究知觉和课堂交流知觉显著地反向预测科学成就;学生教学知觉对科学兴趣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美国学生的科学探究知觉和课堂交流知觉显著地正向预测科学兴趣,日本学生课堂交流知觉显著地正向预测科学兴趣。  相似文献   
229.
微环境以自然选择的方式对肿瘤细胞亚群进行选择,使某些亚克隆更加倾向于向某些位置转移.微环境的自然选择是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始终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肿瘤的转移,研究肿瘤转移需要的微环境,通过破坏转移前微环境,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的目的,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开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30.
We investigated the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HIV/AIDS-affected families in rural China from the child’s and caregiver’s perspectiv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mong children living in HIV/AIDS-affected families (n = 16), their caregivers (n = 16) and key community informants (n = 5).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children relied heavily on caregivers and peers to gain psychological support. Children’s psychosocial problems included fear, anxiety, grief, and loss of self-esteem and confidence. Stigma towards children existed, including isolation, ignorance and rejection. Our study illustrates that HIV/AIDS has impacted negatively on the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These findings can be used as preliminary data supporting more researches to profoundly explore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HIV/AIDS on children and appropriately indicate the need for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