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9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9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摘要 为了考察预期想象对不同拖延水平个体拖延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般拖延量表(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选取高拖延被试和低拖延被试,要求被试在进行模拟现实的拖延任务之前分别对任务过程和任务结果进行预期想象,比较不同拖延水平的被试在预期想象作用下拖延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两组被试中,相比于无想象条件下的拖延行为,对任务过程的预期想象增强拖延行为,对任务结果的预期想象削弱拖延行为;(2)对任务不同成分的预期想象所引发的情绪与拖延行为的变化相关显著。这说明情绪和预期想象是影响拖延的重要因素,合理地操纵对任务不同成分的预期想象可以有效干预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102名托班幼儿的母亲和教师间隔9个月的两次测查,考察了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在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了儿童入园三个月时的问题行为后,(1)母子关系无法直接预测入园一年时的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冲突性可以反向预测入园一年时的退缩和违纪问题;(2)儿童性别调节了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入园一年时攻击问题的预测,即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入园一年时攻击问题的正向预测作用仅对女孩成立,对男孩则不成立;(3)师生关系亲密性调节了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的退缩、焦虑、攻击和违纪问题的预测,即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各种问题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仅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高的儿童成立,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低的儿童则不成立;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低的儿童来说,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的焦虑问题甚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3.
应征公民人格评估的目的是对精神分裂症病前人格特征进行预测性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编制征兵专用人格问卷,并对其进行指标验证。结果发现:①量表应答得分区间可较好地区分正常新兵与精神分裂症被试;②二阶因子分析将人格分量表部分划分为3个维度8个因子;③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分量表分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新兵;④总预测符合率和预测合格符合率均在98%以上,预测淘汰符合率最低为70.13%。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编制的中国士兵人格问卷(CSP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我国应征公民心理检测以及我军士兵的人格测试 相似文献
124.
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人格理论,通常都蕴含着对人性的假设。人性观的差异常常导致其理论建构的差异。而且人性观影响心理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影响对心理成因的认识、对心理疾病的理解、及对异常矫正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5.
126.
本研究以《中学生创造性思惟练习》施测于812名中学生,并请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评定,然后将《练习》分数和评定等级与有关因素加以比较,结果表明: 1.用《练习》来评鉴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信并有效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呈正态分布。3.创造力高的学生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4.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成绩有相关,但相关不很高。5.中学生在创造思惟的变通性上表现出男优于女的倾向,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显著。6.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创造力上无差异。7.学生中干部的创造力高于非干部。 相似文献
127.
Esther T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8,52(3):323-342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from 1985 to 1997. It reviews both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research studies on vocational psychology, including stud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ests, sex-stereotyping in career choice, work values, and job satisfaction.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nfluences of home and school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and reviews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various career guidance practic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 in Singapore. 相似文献
128.
129.
目的:了解居民的情绪体验及差异。方法:使用正向情感量表以及自编情绪体验量表对五个地区的1437名各类居民进行了测量。结果:57.9%的居民感到心理压力有所增大,总体心情比五年前更好的42.7%,觉得心情更差的33.1%,10%以上的居民经常感到苦恼;情绪体验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农村居民的负性情绪多于城市居民,经济状况不好的居民的负向情绪体验较为突出。结论:需要建构情绪辅导机制 相似文献
130.
Shui-fong Lam Wilbert Law Chi-Keung Chan Xiao Zhang Bernard P. H. Wong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8,46(3):529-541
Pee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are ubiquitous phenomena in schools which warrant the attention of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The high connection between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behooves researchers to look into how the comorbidity of them develops over tim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over 3 years in early adolescence and whether these associations are moderated by gender and teacher support. Participants were 567 Grade 7, 8 and 9 students (49.38% girls) from 3 schools in Hong Kong. Over the course of study, they were asked to fill in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that consisted of items related to peer aggression, victimization, and teacher support at 5 time points. Four models of cross-lagged relations between pee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upported a reciprocal model of pee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for both boys and girls although girls engaged in less pee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than boys. Further analyses also revealed that teacher support acted as a suppressor of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sheds lights 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at may remediate pee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