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51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103篇
  1983年   131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82篇
  1980年   77篇
  1979年   77篇
  1978年   67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2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76篇
  1957年   65篇
  1956年   3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说出把共产党人和布洛赫分开的东西是容易的。这里我指的不是老年布洛赫对“苏联的官僚主义”所作的动情感的、不恰当的指责,不是他对“社会主义的畸形发展”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自由”的指责,如此等等。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明确的和富有战斗性的政治态度同上述言论是对立的,他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时基本上始终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而首先是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布洛赫的哲学对于马列主义到底具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因为布洛赫认为自己是一位进一步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的哲学  相似文献   
72.
3.试图克服非历史的和反进化主义的基本立场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都持有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并固有着所谓的“现象学内在论”。这种内在论以各种方式断定人和世界的融合性或世界对人的直接赋予性;与以上两个特点密切相联系的是这些流派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则和原理,特别是它们所共有的非历史的和反进化的研究方法,它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人的全部问题,解释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认识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形而上学的还原论对各种现实现象实质进行解释所依据的原则,是认为这些现象有一个外部的和  相似文献   
73.
萨特尔写的《辩证理性批判》(1960)实际上是他历史论的第一卷。这是一本令人兴奋而又晦涩难懂的著作,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析连接着离题万里的议论,天才的见解埋没在曲折的思路和叙述的沙漠中,人们总是无法弄清楚他是朝着哪条道路行进。在进行综合的崇高意愿背后,该书还显示了它的抱负:“对历史的认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在怎样的范围内,那些被揭示的联系是必要的?什么是辩证的理性?”(第135页,以下未注书名的均指《辩证理性批判》)这种计划表面看来是康德主义的,但它的新颖性又说明它是来自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这本著作注意的就是这两方面要求的结合。这位战士和介  相似文献   
74.
在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多元决定和结构因果性这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通过考察阿尔都塞对这两个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上的价值和应用的论述,来解释这两个概念。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认为在《资本论》或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实际上有一种具体的或明确的方法论。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是否有方法论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的马克思方法论的探讨,这些概念都是重要的。本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表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贡献和“理论革命”不能简单地用方法论来描绘。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相似文献   
75.
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hich created and tested a scale to measure self-righteousness. Self-righteousness was defined as the conviction that one's behaviors or beliefs are correct, especially in contrast to alternate behaviors or beliefs. In the first study, a 4-item scale to measure general self-righteousness was derived which demonstrated adequate levels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was related to dogmatism and ambiguity intolerance. In the second study, the items were worded to be specific to running a race. This study succeeded i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cale possessed predictive validity.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e usefulness of rewording the general items to make them specific about the content of self-righteousness.  相似文献   
76.
Two cynomolgous macaques categorized six colors into two groups of three after conditional discrimination training (zero-delay symbolic match-to-sample). The procedures resul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 among the elements of each set-relations that were not specifically trained and that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perties of reflexivity, symmetry, and transitivity. Each set of colors was related to a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responding: One response pattern involved temporal duration (press and hold the response keys); the second response pattern entailed repeated pressing and releasing of the response keys (fixed ratio 8). Six combinations of two colors were trained, three combinations from each set. After discriminative performance stabilized for each monkey, they were tested with 10 additional color combinations, all of which differed from the training combinations. The conditional relations established between test combina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stimulus equivalence. The training procedures were analogous to the procedure of using category names,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the formation of equivalence classes.  相似文献   
77.
目的、意向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意向性目标搜寻的计算机模型,它有两个部分,静态部分包括一个目标表征和到达这个目标的程序。动态部分是一个感觉输入、中间信息加工,行为输出的重复的反馈循环。人类意向必然伴有意识,但机器人则可能无意识而有意向。 利用目标搜寻系统机器人模型,我们对目标搜寻系统的目的连续统下了定义;这个连续统从简单的直接反应系统一直到意向性系统。对这个目的连续统有两种传统的解释:一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罗提诺的终极原因理论,二是希腊原子论者和现代进化生物学家的还原主义学说。本文评价了这些学说。 本文考察了几种类型的意识机能,提出了以自动机为依据的意识理论,比较了人类和计算机。从计算机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类意识是一类特殊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78.
这项研究探索了小学儿童的攻击与影响儿童是否采取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的两个等级的联系.给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儿童(平均年龄为11.3岁)提供二个调查表,让他们进行回答.一个调查表是测量儿童对自己进行攻击的能力及相应的行为的认识(即自我实力的认识),而另一个调查表则测量儿童对攻击性行为会得到的奖励和惩罚的后果的认识.  相似文献   
79.
 这项纵向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1)在幼儿园里所提供的认知任务对儿童的学业成就的预见性;(2)教师和母亲对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实际成就的评价对于学业态度的预言性.在进入幼儿园以前对儿童进行初试,255名幼儿园儿童被追踪到一、二、三、五、十年级,认知任务中的一个分项目与中学成就分数保持着相关,特别是在阅读方面.十年级儿童的能力的自我概念、成功期望、成功的价值以及对任务难度的认识都表现出性别和学习内容范围的影响.男孩往往偏爱算术,而女孩则更喜欢阅读.儿童的学业态度与母亲对他的早期评价及实际成就分数都有相关,女孩尤为如此.母亲的评价与女孩对算术的态度有正相关.在全部11个年龄时期中都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0.
本研究采用性别标定作业,测验了43名出生21个月到40个月的儿童辨别男女孩和男女成人图片的能力,并在通常按性别类型分的三种行为(选择玩具、攻击性和同龄游戏伙伴的选择)上对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30个月)与未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26个月)进行了比较.本研究预测,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儿童会选择同性伙伴和更有性别特点的玩具,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女孩攻击性会减弱,男孩则没有变化.但结果只证实了攻击性和选择同龄伙伴的预测,选择玩具的预测则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