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41篇
  8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这项工作旨在比较中德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记忆成绩的年龄差异和跨文化差异,认知训练对改善两国被试的记忆的作用,训练迁移作业中的年龄差异和跨文化差异。中德被试各70例,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在北京和柏林进行“位置法”记忆训练。结果表明:中、德老年被试在训练前、后,记忆成绩均明显低于青少年,证实了认知功能及其储备能量均有减退。训练前,中、德被试各项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后,中国被试各项成绩的提高均比德国被试明显,训练揭示了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12.
时间词义赋值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用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9个时间修饰词作了经验赋值工作。被试260名本科大学生和160名高中生。结果表明,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都是模糊概念,其中“此刻”的模糊度最小,“将来”和“过去”的模糊度最大,“不久”的模糊度较大。对大学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刚才”、“现在”、“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对高中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现在”、“刚才”、“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词义的模糊度与评量的把握度呈负相关。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在心理量表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相似文献   
713.
学生考试成功结果的归因分析——归因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煜明 《心理学报》1991,24(2):68-77
本课题是采用问卷法比较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归因特点的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觉察到的主要原因,原因知觉在维度上的特性,以及受维度影响的情感体验都具有共同性。组间的差异表明了各个文化组都具有独自的归因特点。比较三、四、五级成绩水平组的归因特点,结果显示出获得成绩的水平愈高,觉察到能力原因的平均数愈大,原因在维度上倾向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愈明显,有关自我的情感反应也愈强烈。研究证实了韦纳的归因动态模式适用于不同文化的国家,为跨文化归因研究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14.
医学经验主义的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中的经验主义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妨碍了医学的发展,经验主义的医学知识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医学经验主义在认识论,方法论,真理观三个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错误,因此在医学工作中,只有自觉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引入实践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科学与理性取代经验主义,不能通过对理论的扬弃来推动医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715.
判断偏差分析的认知-生态取样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判断偏差的研究曾主要侧重于考察个体的动机和认知缺陷,而近期从认知-生态取样角度对判断偏差进行的研究则表明,判断偏差源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认知-生态取样角度分析人的判断偏差着重考察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基于样本的判断涉及的多个变量,现实环境中刺激的分布,取样过程及其结果,取样过程中的心理预设与限制。认知-生态取样角度的研究对判断偏差产生的原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同时,它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16.
核心知识系统出现于人类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的早期,在人类复杂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建构模块的作用。该文以表征物体和数量关系的两类核心知识系统的性质及二者在儿童的“数”概念形成和成人的数学思维中所起的作用为例,综述了以灵长类动物、婴儿、儿童和成人为被试的研究证据,并进而提出了核心知识系统给相关研究带来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17.
孙周兴 《现代哲学》2002,59(4):85-95
本文讨论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中的现象学。作者从题域和方法两个角度上探讨海德格尔这个时期的形式显示现象学。就题域来说,海德格尔试图突破胡塞尔现象学的“知识”或“理论”局限,深入到“前理论的”层面,即所谓前理论的“原始东西”;就方法来说,海德格尔沉思和实践了他所谓的“形式显示”的思路和言路,以此力求与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思想方法划界。作者认为,“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乃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前的现象学哲思的最富特色和创意的成分;而由于这种方法上的探索也影响到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因此一般而言,它也标志着海德格尔全部思想的现象学特质。  相似文献   
718.
经济伦理学:从构建体系走向问题意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经济伦理学研究现状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伦理学学科,在我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伴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方面,国际性经济伦理学术交流的开展、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伦理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使得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能够与世界接轨,经济伦理学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动态和潮流,这是支持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得以进步和发展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地举行,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呈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19.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720.
People are often taugh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 In prior research, we have distinguished between model-based knowledge (i.e., acquired from 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experience-based knowledge (i.e., acquired from practice), and have argued that the issue of how these types of knowledge (and associated learning processes) interact has been largely neglected. Two experiments explore this issue using a dynamic control task.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providing model-based knowledge before practice with the task, but more importantly, suggest how this information improves learning. Results also show that learning in this manner can lead to "costs" such as slowed retrieval, and that this knowledge may not always transfer to new task situations as well as experientially acquired knowledge. Our findings also question the assumption that participants always acquire a highly specific "lookup" table representation while learning this task. We provide an alternate view and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