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41篇
  8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Queue wait is a prevalent daily experience, with most prior research documenting its negative consequences on consumer outcomes. Recent research has suggested otherwise, revealing potential positive effects of queue wait. However, studies on the positive queue effects are rather limited and have largely neglected the role of consumers' affective experience in driving potential favorable consumer outcomes. Expanding this stream of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we build on the queue wait literature and the curiosity literature to propose that the presence of queue waits generates feelings of curiosity and more importantly such curious feelings influence consumers' decision-making in fashions that enhance their purchase intentions. The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is effect was also examined. Five studies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 the presence versus absence of queue wait enhances participants' purchase intentions that carry real consequences (Study 1); this effect is mediated by participants' feelings of curiosity after accounting for quality (Study 2) or after controlling for quality (Studies 1, 3–5), and is stronger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hedonic versus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motivation (Studies 4 and 5). By documenting the curiosity account fo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queue wait on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s, this research adds to extant research on positive queue effects and expands the curiosity literature into the queue wait context. The observed moderating effect of hedonic versus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motivation echoes with the curiosity accou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marketer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2.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变量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间相关显著,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变量与孤独感间存在中介的作用;独立的中介效应检验中,社会喜好、友谊质量均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发生联系,同时,也存在直接的联系;综合模型中,社会喜好只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联系,不存在直接效应,而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既存在中介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03.
人造物概念的表征:功能、意图和目的论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概念结构研究从“相似”到“解释”的理论转向为背景,评述人造物领域的“意图-历史论”(Bloom, 1996),提出人造物概念结构中自上而下的约束是来自“使用目的”而不是“设计意图”。分析近期报告的大量实验,最后提出人造物概念表征的“基于使用的目的论”的解释模式和人造物归类的双重目标模型。  相似文献   
104.
为检验同伴侵害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班级戏剧问卷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445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接纳和整体自尊是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的两个中介变量。 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整体自尊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在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由于同伴接纳对整体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侵害对整体自尊的预测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5.
118名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被试参加"位置法"记忆训练,在训练前后对被试进行了一些认知功能的测查,以探讨被试的年龄及认知能力诸因素对记忆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预测性。结果表明:①训练前字词和图形记忆成绩、"数字符号"测验成绩与训练后记忆成绩相关极其显著,"词汇"测验成绩和想象力与训练后记忆成绩的相关也达到显著性水平;②年龄与训练后记忆效果的关系是非线性的;③除"词汇"成绩外,各项认知成绩均可预测训练后字词记忆成绩,训练后的图形记忆迁移效果可由"数字符号"测验成绩预测。  相似文献   
106.
领导表达愤怒情绪一定不好吗?最近研究发现,领导表达愤怒情绪对领导绩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不一致结论。文章尝试使用双阈限模型揭示领导的愤怒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边界条件。进一步明确领导表达愤怒情绪的阈限是影响领导绩效的关键因素,拓展了双阈限模型对领导愤怒情绪影响其领导绩效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7.
中国颜色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概述了用颜色立体模型表示物体颜色,并做定量表示的颜色体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介绍了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颜色体系理论和编制原则的特点。中国颜色体系研究是在对国际上其它颜色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对颜色样品测试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依据和编制原则,开展了中国人眼对明度、色调、彩度等间距排列的视觉评价实验,建立了中国颜色体系理论模型。同时研制出《中国颜色体系样册》。该项研究于1993年7月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成果鉴定会,并得到良好的评价,又于1994年6月通过国家标准审查。该项研究的完成和推广,不仅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颜色控制、标定和交流提供科学的颜色定量手段,同时也是对实用色度学的发展和颜色标准化工作做了有益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8.
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综述了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影响的测量方法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特点,文章认为对这种心理机制的理论探讨经历了四个阶段,元分析表明暴力电子游戏增加了游戏者的攻击行为、攻击认知、攻击情感、生理唤醒,最后文章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9.
对10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现实、网络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结果显示:(1)现实社会排斥与网络社会排斥在发生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网络社会排斥、现实社会排斥、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现实社会排斥不仅能够对抑郁产生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3)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只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0.
This study revisited Reid’s (1987)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PLSPQ) in an attempt to answer whether the PLSPQ fits in the Chinese-as-a-second-language (CSL) context. If not, what are CSL learners’ learning styles drawing on the PLSPQ? The PLSPQ was first re-examined through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with 224 CSL learn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id’s six-factor PLSPQ could 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the CSL learners’ learning styl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therefore,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PLSPQ in the CSL context. A four-factor PLSPQ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including auditory/visual, kinaesthetic/tactile, group, and individual styles. Such a measurement model was cross-validated through CFAs with 118 CSL learners. The study not only lends evidence to the literature that Reid’s PLSPQ lacks construct validity, but also provides CSL teachers and learners with insightfu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concerning learning styles.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