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释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彦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1):158-161
参照Carpendale和Chandler的实验范式,研究儿童对于“人们可能对同样信息给出不同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解,考察5~8岁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5岁儿童不能理解心理过程的解释性,认为同样的信息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从6岁开始,儿童才认识到,模糊信息可以有多种解释,但6、7岁时的这种理解并不完善,成绩随着任务要求而变化。8岁儿童才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92.
刘岩  苏彦捷  徐国庆 《心理学报》2005,37(5):590-597
脑成像研究表明,准确的知晓感(FOK)可以分为知道感和不知道感,两者可能依赖不同的大脑机制实现。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了线索和靶子的频率对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在行为水平上考察了“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可能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假设。实验一表明:靶子字的频率对FOK判断的准确性有影响,即靶子为低频字时,FOK判断的准确性降低;同时,线索和靶子的字频对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判断的等级没有影响。实验二显示:线索熟悉性只影响准确的不知道感判断等级,而靶项目强度只影响准确的知道感判断等级,即产生了非交叉的双重分离。综上,我们发现了靶子的字频对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从行为实验的角度证实,知道感和不知道感依赖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93.
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取样特征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华  曹立人 《心理学报》2005,37(6):748-752
探讨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中取样的眼动特征。被试为12名大学生,刺激材料为20个不规则几何图形,采用EyelinkII型眼动仪。结果发现,随作业难度加大,被试在认知加工中的有效取样时间比显著下降。在不良视觉条件下,图形信息的取样点数量显著减少,眼动扫视路径显著增长。在识别旋转图形时,有效取样时间下降,取样点数量增加,眼动扫视路径增长。图形信息的显示条件与显示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图形识别的反应时、取样点的数量和眼动扫视路径长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4.
整体-局部范式下的负启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甦  李丽 《心理学报》2002,34(3):3-8
在通常的负启动范式基础上 ,以小数字构成的大数字 ,即以同时具有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的复合数字为实验材料 ,采用数字命名任务 ,将刺激画面中复合数字的数目和注意指向作为变量进行实验。大学生充任被试。结果发现 ,在单个复合数字条件下对同一客体的非注意指向的特征进行忽略重复 ,注意整体时出现负启动 ,而注意局部时不出现负启动 ;在两个复合数字条件下对启动刺激中充当干扰项的复合数字进行忽略重复 ,则注意整体与注意局部都出现了负启动。该研究表明 ,在不同注意指向时 ,整体 -局部范式下的负启动效应具有知觉组织的层次性 ,并显示出客体内选择和客体间选择对负启动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5.
艾滋病恐惧症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核心症状可表现为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可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似的躯体症状,患者感到痛苦,反复求医。该文综合了国外文献和部分案例,对“艾滋病恐惧症”的定义、临床症状、心理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96.
自我效能感与普通话测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为普通话测试提供心理学依据。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普通话测试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有较好的预测;被测试者年龄与自我效能感总分无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被测试者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97.
肿瘤内科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肿瘤内科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三大手段之一,在肿瘤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肿瘤内科治疗的疗效评价也逐步发展和完善。新的疗效评价指标逐渐被接受,延长生存期和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肿瘤内科治疗疗效评价的原则,临床肿瘤学工作者应转变观念,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98.
刺激强度与个体差异对心理生理测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彦捷  郭晓娟 《心理科学》2001,24(5):541-543
探讨不同说谎经验的被试在完成不同刺激强度的任务时,其生理反应和说谎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测谎过程中,任务刺激强度不仅影响测试结果的有效性,而且与被试的生理反应和说谎分数成正相关;不同类型被试的说谎分数没有显著差异,测谎应对任何人群都普遍有效。  相似文献   
99.
Culture, Change, and Predic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ive studies showed that Chinese and Americans perceive change differently. Chinese anticipated more changes from an initial state than Americans did. When events were changing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Chinese were more likely than Americans to predict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Moreover, for patterns with changing slopes, Chinese predicted greater change in the way slopes changed, in comparison to Americans. In addition, people who predicted change were perceived as wise by Chinese more than by American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ttribution, tolerance for contradiction, persistence on tasks, and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0.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gnitive internal state word know by four 2- to 5-year-ol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as examined. The levels of meaning of cognitive words can be categorized hierarchically along the dimensions of conceptual difficulty and abstractness (see Booth & Hall, 1995).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expressed low levels of meaning less frequently, whereas they expressed high levels of meaning more frequently as a function of age. The children's use of know was also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1) their number of different words produced suggesting that cognitive words are related to more general semantic processes, and (2) with parental use of those same cognitive words suggesting that parental linguistic input may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cognitive word acquisition. Finally, young children tended to use know more to refer to themselves than to refer to others, whereas their parents tended to use know equally to refer to self and ot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ve words in a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