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We examined the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Revised–Very Short Form (IBQR–VSF; Putnam, Helbig, Gartstein, Rothbart, &; Leerkes, 2014 Putnam, S. P., Helbig, A. L., Gartstein, M. A., Rothbart, M. K., &; Leerkes, E. (2014).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Short and Very Short Forms of the 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Revis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6, 445458. doi:10.1080/00223891.2013.841171[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in a sample of 470 racially (185 White, 285 African American)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verse mothers (158 below federal poverty threshold, 296 above federal poverty threshold) of infants. Using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e demonstrated configural, full metric, and full scalar invarianc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3-factor structure (negative emotionality, positive affectivity/surgency, orienting/regulatory capacity), pattern of item loadings, and item means were comparable for White and African American mothers, and for poor and not poor mothers. In addition, we demonstrated full error invariance across racial groups and partial error variance invariance across poverty status, demonstrating that item reliability was comparable for White and African American mothers, and both those above and below the poverty line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ubset of items). Thus, the IBQR–VSF appears appropriate for use in raci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verse samples.  相似文献   
142.
考察失恋者和控制组在情绪启动后的风险选择特点,探究失恋心境和失恋情绪诱发对冒险行为影响的特征。方法:招募26名失恋被试和26名没有恋爱经历的被试,进行2组别(失恋组,控制组)×2情绪启动(启动,非启动)被试间设计,使用特定领域风险问卷评估冒险行为。结果:(1)情绪启动的主效应在经济、健康、社会、娱乐四个风险领域均显著,情绪启动组的冒险行为高于非情绪启动组;(2)失恋组的风险行为低于控制组,且只在社会和娱乐两个领域显著不同。结论:诱发失恋情绪引起更多冒险行为;而失恋心境状态下对冒险行为有所规避。  相似文献   
143.
Gyrific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brain undergoes changes in surface morphology to create sulcal and gyral regions. The period of greatest development of brain gyrification is during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a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the brain undergoes considerable growth. Little is known about changes in gyrifica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lthough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in gray matter volume and thickness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it is conceivable that alterations in the brain surface morphology could also occur during this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gyri and sulci in the brain allows for compact wiring that promotes and enhances efficient neural processing. If cerebral function and form are linked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neural connectivity, then alterations in neural connectivity, i.e., synaptic pruning, may also alter the gyral and sulcal patterns of the brain. This paper reviews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gyrification,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gyrification, and 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gyrification and neuronal connectivity. We also present recent findings involving alterations in gyrifica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相似文献   
144.
(三)讨论“人不信神,就会为所欲为,什么坏事都敢干”的观点“法轮大法”除了如上所述谈了许多神的问题外,还从道德的角度谈了一个信神的观点,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也非常容易得人心。摘录其中两段:“人之所以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人知道,做不好的事去不了天国还要下地狱会遭报应。人在约束自己不做坏事,维护人类的道德。……人不相信神的时候,大家想一想,就非常的可怕!人什么坏事都敢干,他认为谁也看不见,就干坏事……”“人不相信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人在毁灭着人的道德。人相信业力轮报,相信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恶报,人干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145.
以绘画故事作为实验任务,对儿童绘画语义表达能力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为3~6岁儿童,按年龄分为3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绘画故事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零散到整合,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4~5岁是儿童绘画故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故事的结构水平对儿童绘画故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6.
理性的张力及其衰减:一个经济哲学的脚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继明 《哲学动态》2005,1(7):19-24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会对哲学与经济学的密切关联性提出质疑,哲学与经济学的互动关系生动地反映了经济学背后所蕴藏着的哲学思想的"支援意识"对经济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哲学的理性传统对经济学理性传统的影响、哲学认识论对经济认识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当哲学主题发生转向时,或早或晚也会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式上得以反映.这种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哲学主题的演化来洞悉.  相似文献   
147.
采用玩具选择任务,通过对角色性别刻板玩具偏好的描述,考察3-9岁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状况,及外部信息对儿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在玩具选择中表现出的性剐刻板印象在4.5岁显著增强,在7~9岁趋于稳定;(2)男孩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先于女孩;(3)学龄前期儿童对不舍性别刻板信息的女性角色最不刻板,性别刻板信息会显著增加女孩对异性角色的刺板程度,而男孩则对自身的玩具选择最为刺板:(4)5-6岁时,儿童对自身玩具选择的性别刻板要求显著增强。总的来说,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受到内部认知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0名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积极地应对社交失败;(2)社交失败后,越赞同固存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群体加入策略比例越低而消极策略比例越高;越赞同发展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策略比例越高而消极策略比例越低;(3)持固存观儿童比持发展观儿童更倾向将社交失败归因于自己,自我评价也更为消极,但两者在社交坚持性、未来社交预期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9.
学龄后心理理论的持续发展--从"获得"到"使用"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毕生过程,学龄后个体这一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由学龄前的“获得”转变成日后的“使用”。该文从一致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学龄后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0.
儿童心理状态推理中的观点偏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莉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6,38(3):349-355
采用知识状态推理和冲突愿望推理任务考察儿童对知识状态和愿望状态推理的偏差。被试为108名3~5岁的儿童,结果表明在知识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别人知识状态的推理会受到自己知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而在冲突愿望推理任务中,与自己喜欢的情况相比,较小年龄的儿童在自己不喜欢的条件下更容易正确推理别人的愿望,表现出不对称性。因此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时具体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