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樊倩  隋雪  符永川 《心理学报》2014,46(8):1062-1071
考察面孔知觉中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应的眼动模式。实验1中, 将以特征信息为主的错乱面孔和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的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 眼动分析表明:特征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内更长的凝视时间, 结构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间高频的眼跳。实验2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 将完整面孔、轻度错乱面孔和低水平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除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外的另一种加工方式-- 整体加工, 表现为注视点更多地落在测试面孔中央区的鼻子部位以扩大注视范围, 进而把握整张面孔信息。本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面孔加工方式眼动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2.
他评法是一种有效的人格评价手段, 甚至在一些情境下比自评法更为有效。在现实准确性模型(the Realistic Accuracy Model, RAM)以及权重平均模型(the Weighted-average Model, WAM)的基础上, 对于影响他评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梳理, 涉及熟悉性、关系质量、特质可见度以及假设相似性等。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的取样范围, 在更多不同的情境下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同时采用更多的人格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3.
当代工人、农民价值取向现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QCVO)为工具 ,对全国 6个省市的工人和农民进行价值取向调查。结果发现 ,工人和农民群体价值观总体趋势相似 ,但在正义公理取向、婚姻家庭取向、公共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同时 ,根据研究设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可能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4.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采用量表法以 3 1 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 ,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 ,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5.
语法性是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本质上属于句法属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关联着语义,而且会影响个体对物体的分类、知觉、认知加工,以及对二语的学习等认知活动,其对认知的影响程度受任务、语言、语法性透明度等因素调节。语法性影响认知的机制主要有概念水平上的相似性假设;生物性假设;词汇水平上的双选择模型。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语法性的认知机制、二语学习中语法性习得的认知过程、语法性不同形式性别差异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6.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金盛华  李雪 《心理学报》2005,37(5):650-657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加剧变得日趋重要。通过25例深度访谈、60例开放式问卷调查和813例各类大学生调查,建立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四因子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六因子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模型。并据此编制了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假设高度拟合,同时也证明了目的性价值观对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所具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7.
采用问卷,调查了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及主观幸福感。结果显示,随着文化融入的进程,中国留学生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减弱;文化融入进程对个体取向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主族和客族文化认同间接地减弱集体取向;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大学生成就需要、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测量方法对312名大学生的成就需要、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自尊水平的高低对每项应对方式的选择都有显著影响,而成就需要的高低只对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有显著影响。除了求助方式外,其他应对方式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方式。  相似文献   
149.
Much is known about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search in single-target search tasks, but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understanding search in multiple-target foraging tasks. These tasks raise and answer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terminate searches in cases in which the number of targets in each display is unknown. Even when asked to find every target, individuals quit before exhaustively searching a display. Because a failure to notice targets can have profound effects (e.g., missing a malignant tumor in an X-ray),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strategies that could limit such errors. Here, w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reward patterns on these failures. In the Neutral condition, reward for finding a target was constant over time. In the Increasing condition, reward increased for each successive target in a display, penalizing early departure from a display. In the Decreasing condition, reward decreased for each successive target in a displa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bservers will forage for longer (and find more targets) when the value of successive targets increases (and the opposite when value decreases). The data indicate that observers were learning to utilize knowledge of the reward pattern and to forage optimally over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Simulation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that human behavior could be modeled with a variant of Charnov’s Marginal Value Theorem (MVT) (Charnov, 1976) that includes roles for reward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50.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以人性的善恶问题开始了他在后批判时期的宗教哲学论著。在《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一篇中,康德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善恶和原罪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的人性论和原罪观及其交互关系,从中引出康德与基督教传统教义的原罪观在自由意志层面上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