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医疗价格过度增长的管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征说明医疗价格问题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解决,政府必须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造成医疗价格高昂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基于对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现状分析,认为对医疗价格的管制不善,是导致中国高昂医疗价格的原因之一,并且提出了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62.
李爽  陈国鹏  李超平  姜月  孟慧 《心理科学》2006,29(1):146-147,129
为了方便企业甄选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本文就“高级职业经理人胜任特质评定量表”的编制过程及其量表的结构分析做一报告。该量表分为认知基质、组织协调、领导力、个性倾向和自我调节五个纬度和一个测谎的分量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采用小组中心访谈和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对中国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胜任特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总量表和各纬度上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具有较好的鉴别力。  相似文献   
63.
纪海英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06,29(1):225-227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学习和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标志着其研究范式的转变:从新行为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本文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五条基本原则,对他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主要的理论原则、论点,以及心理学构想不仅与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一致,还与关于人类活动的行为主义的观点相对立。因此,对班杜拉研究成果的准确解释于教学、科研和学术成就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来解释这句话。唐朝时讲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儒家也算一种宗教。中国文化要从  相似文献   
65.
临床医学专科的发展对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它可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临床思维,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是综合性医院医疗实践的主旋律,医学界应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误诊的原因,然后指出防止或减少误诊的途径是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并提出了在临床过程中培养整体思维和系统性科学思维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66.
张继 《管子学刊》2009,(1):73-76
法治是一元的,法律是多元的。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多样,不乏善法的存在,但是缺乏法的统治,所具有的善法只是人治的l工具,中国法律传统中更多的是非法治因素。法治多元理论偏离对法治正确认识,引起理论混乱。抛弃法治多元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7.
肿瘤内科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肿瘤内科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三大手段之一,在肿瘤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肿瘤内科治疗的疗效评价也逐步发展和完善。新的疗效评价指标逐渐被接受,延长生存期和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肿瘤内科治疗疗效评价的原则,临床肿瘤学工作者应转变观念,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8.
Culture, Change, and Predic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ive studies showed that Chinese and Americans perceive change differently. Chinese anticipated more changes from an initial state than Americans did. When events were changing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Chinese were more likely than Americans to predict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Moreover, for patterns with changing slopes, Chinese predicted greater change in the way slopes changed, in comparison to Americans. In addition, people who predicted change were perceived as wise by Chinese more than by American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ttribution, tolerance for contradiction, persistence on tasks, and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