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人工智能研究中,行动这一概念通常在理论框架中有完全的定义。然而,现实中的行动有时难以完全刻画。智能体需要从过去的经验观察中习得行动的后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态结构的行动一结果学习理论。在自然数时间结构中,智能体通过观察过去的恒常联系建立因果关系。智能体依据己建立的因果关系指导将来的行动。同时,我们给出关于该理论的一个完全的逻辑演绎系统,并给出基于该逻辑的智能体行动的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72.
Employees'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IWB)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challenge and hindrance stress can impact employees' IWB, b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act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mpact is still limited. The present study employed four scales (Challenge and Hindrance Stress Scale, Thriving at Work Scale, Chinese Emotional Exhaustion Scale, and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Scale) to collect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789 employees in diverse organizations via an online platform. A two-path medi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hallenge str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thriving at work and IWB; (b) thriving at work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challenge stress and IWB; (c) hindrance stress negatively predicted thriving at work and positively predicted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4) hindrance stress did not directly impact IWB while thriving at work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were main mediato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ndrance stress and IWB.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mployees should sensibly cope with different work stresses, while managers should plan work tasks scientifically and give employees adequat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rest in order to keep them in a positive state to solve problems and work creatively.  相似文献   
73.
阅读中自然学习生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儿童阅读时从语境中自然学习生词的过程及其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301名三、五年级小学生参加了实验。首先要求他们阅读文章,然后测验他们对文章中生词的知识。本研究在不同年级和能力的儿童中都发现了显著的自然学习效应。结果还表明,词的概念难度、词结构的语义透明度、语境线索强度和儿童课外阅读量对儿童的自然学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4.
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角验证法对长春180名10.1-15.3岁儿童进行研究,以自然范畴的事物、家庭内外事件和熟悉的文本为测验材料,探测了儿童对图式特征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自然范畴、事件、文本图式特征的认知存在三级水平:①成分水平,②成分与整体水平,③整体水平。这三级水平与儿童思维特点相一致并受生活经验或事件的制约。(2)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认知是随年龄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的,其标志是对图式本质的理解、概括与把握不断加深,到13岁以后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75.
探讨了一个认知科学的概念——容量,主要是介绍一种基于概念维度的加工容量观.这种观点认为加工容量最好以进入某一特定运算过程的独立维度来定义,容量的增长意味着可以表征更多的维度,而概念的组块与分割是常用的表征策略.个体差异通过表征的清晰度和有效性的差异来表现,而认知的发展则是成熟与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简要回顾了分析显变量交互效应的常用方法。详细讨论了目前分析潜变量交互效应的主要方法,包括用潜变量的因子得分做回归分析、分组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加入乘积项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两步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并比较和评价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归纳了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的研究趋势,并介绍了新近进展(包括LMS方法和GAPI方法)。  相似文献   
77.
汉语词类歧义解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宁宁  舒华 《心理科学》2003,26(1):60-63
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阅读实验范式,考察汉语词类歧义解决过程。阅渎材料为含有单字词类歧义词的句子,歧义词前面的语境不提供明确的偏向性信息.后语境提供解歧信息。结果发现,主要用法和次要用法的句子都在解歧区比控制句阅读时间加长,表明汉语词类歧义解决没有即时受到歧义词两种用法的相对频率影响,而是在歧义词处暂时不进行完全的句法分配,延迟到获得充分解歧信息的时候才分配句法角色。这一结果支持词类歧义解决的延迟模型。  相似文献   
78.
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旭  王黎  舒华 《心理学报》2003,35(3):291-299
使用被试自定步速逐词阅读的移动窗口技术,考察了视觉呈现的均衡型和偏向型两类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实验要求被试阅读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句子。重复条件下,句子第一个分句中的一个词与第三个分句中的一个词同音异形。同不重复条件(用控制词替换重复条件下第一个分句中的同音异形词)相比,重复条件下,被试对第三个分句中均衡型同音异形词之后的第一个区段阅读时间要长,即出现重复性效应。这种效应在偏向型同音异形词中并未出现。这一结果支持VHMR模型的抑制控制模块假设。简单的抑制假设或衰退假设均无法解释上述结果。此外,上述重复性效应仅出现在阅读速度较快的被试身上。这说明正是对无关信息的高效能的抑制,使得被试表现出较快的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79.
系统式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将系统家庭治疗的思想及技术移植到学校情景中,对实验班人际距离较远的5名嫌弃儿在原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嫌弃儿的人际距离明显改善.辅导中系统思想的引入、积极取向的气氛对同伴关系辅导有特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0.
技术哲学的两次还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技术化的社会之中,各种技术现象,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技术对象、技术活动、技术知识、技术意志、技术方法和技术过程,无一不令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技术现象,就是专家学者也会感到难以适从.技术哲学作为对技术的哲学层面的反思,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给技术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奠基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