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9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9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风险决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未解之谜。主流风险理论认为, 风险决策是一个补偿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过程; 而非主流的风险理论则认为, 风险决策是非补偿性的, 并不遵循期望法则所假设的加权求和等过程。这一谜团为何一直没有得以破解, 或许是因为我们未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近10年来, 我们针对风险决策过程, 借助行为实验、眼动记录法、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 系统探索风险决策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为回答“风险决策是否遵循补偿性规则”这一问题提供了汇聚性证据。本文依据期望法则所假设的概率函数推导、加权过程、加权求和过程、总分最大化等步骤, 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 以期加深人们对风险决策机制的理解, 并为建立、健全与风险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23.
实验从齐当别模型的视角,通过对决策过程反应时的考察分别对以累积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为代表的整合模型和启发式模型家族的重要成员--占优启发式模型(priority heuristi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的增加而变慢;也未随着选项之间整体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模糊决策过程的反应时反而快于风险决策过程的反应时。无论是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还是占优启发式模型均不能满意地描述和解释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而齐当别模型则能解释大部分实验结果。文章建议多角度、多指标探讨人们的决策过程,检验、修改、完善,以及建立新的启发式模型或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以增进对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4.
25.
26.
为寻求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通用标准, 本研究以期望价值理论和齐当别抉择模型为例, 探讨了“迫选规则体验法”的适用性。被试为120名大学生, 实验任务为要求被试分别完成自主决策(采用未知规则: 真规则)和规则迫选决策(遵循给定规则: 假规则)任务, 并对决策后的情感和认可程度进行评定。研究发现: (1) 被试在自主决策条件下比在规则迫选条件下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程度更强, 负性情感的程度更弱; (2) 被试在自主决策与规则迫选决策两种条件下做出的相同决策越多, 该被试对迫选规则更加认可并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程度越强, 负性情感的程度越弱; (3) 与期望价值理论相比, 齐当别抉择模型可能符合更多决策者的实际决策规则。这些结果表明, 作为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新尝试, 迫选规则体验法可能更有助于回答“决策者实际采用的决策规则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7.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impact of 2 hybrid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dures (mediation-arbitration [med-arb] and arbitration-mediation [arb-med]) and 3 disputant dyadic structures (individual vs. individual, individual vs. team, and team vs. team) on various dispute outcomes. Consistent with W. H. Ross and D. E. Conlon (2000), the authors found that disputants in the arb-med procedure (a) settled in the mediation phase of their procedure more frequently and (b) achieved settlements of higher joint benefit than did disputants in the med-arb procedur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rb-med may be a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dure with broader applicability than originally imagined. 相似文献
28.
To shed light on the paradox of promoting creativity in the Asian classroom, the authors conducted 3 studies. The 1st study found that novice teachers classified student behaviors as desirable but uncreative (DBU) versus creative but undesirable (CBU). The 2nd study found that conservative-autocratic teachers were more likely to encourage DBU behaviors in class, whereas liberal-democratic teachers were more likely to encourage CBU behaviors in class. The 3rd study found that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liberal-democratic teaching attitude but a negative impact on conservative-autocratic teaching attitude. In turn, liberal-democratic teaching attitud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ndency to promote CBU behaviors, whereas conservative-autocratic teaching attitud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ndency to promote DBU behaviors. 相似文献
29.
记者在本刊2005年第一期上发过一篇《记中国无神论者与美国基督教徒的一次对话》,其中提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标榜民主和 相似文献
30.
智力落后的成因--当代智力理论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智力落后的成因历来存在争论。本文在当代复杂系统智力理论的视野之下.从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和Das的PASS模型入手,分析了智力落后本质及成因的新解.揭示了智力落后理论研究的认知心理学新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