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传统的反应时任务只能为听觉词汇加工提供定量数据,而不能提供定性信息,Gating范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以上两种信息,使研究者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听觉词汇加工的即时过程。而且它的适用群体广泛,可被用于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Gating范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期待它被更多的研究者所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2.
汉语图片命名中获得年龄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语种的研究都发现获得年龄是影响图片命名和词汇命名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对汉语图片命名中获得年龄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让20名大学生对187幅选自Snodgrass和Vanderwart图片集的线条画的名称的获得年龄进行了评定;第二部分以该187幅图片为刺激,30名大学生被试对图片进行命名反应。以命名反应时为因变量,采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除了名称一致性和概念熟悉性,获得年龄是图片命名反应时的主要预测指标,并没有发现词频的效应。文章对此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3.
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来,在决策与推理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双系统作用模型:基于直觉的启发式系统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系统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遵从逻辑和规则,而且两个系统有不同进化历史和神经基础。该文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双系统在决策与推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相互关系、个体差异,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4.
在《淮南子》糅合“法”、“德”、“俗”的治道思想中,蕴涵了“反秦/袭秦”(对“法”的改良)、“倡道德/斥礼乐”(对“德”的期待)并存的内在特质,同时,还对风俗在民间社会中的教化、规范功能有着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3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考察在电子地图导航系统中四种条件下被试判断方位的反应时的差异,探讨电子地图导航中用户空间定向认知过程的时间模型。结果发现,这四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这四种条件分别代表用户判断方位时四种所需的认知环节的组合方式,故而证实了电子地图导航中用户空间定向认知过程的时间模型,即:用户方位判断=心理旋转+目标搜索+方位定向。  相似文献   
106.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高估小概率事件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风险决策研究扩展到不确定决策,把风险决策中的一次决策研究扩展到多次决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7.
Tw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red and blue on the emotional pleasure of Chinese people. Experiment 1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colours red and blue on emo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d induc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while blue only induced positive emotion. Experiment 2 further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colours red and blue on emo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d induced only positive emotion, while blue induced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 emo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colour on emotion is rooted in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associations. For Chines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blue and positive emotion, and red and negative emotion, were natural associations; however,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red and positive emotion were social associations. Moreover, physical colour and verbal colour stimuli induced emotions by activating different mechanisms: physical colour induced emotions via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associations, whereas verbal colour induced emotions via social associations.  相似文献   
108.
109.
Psychological researchers have examined a broad array of bias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perceiver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ow people react when they become concern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bias and attempt to correct or overcome the potential for bias. An early approach was to think of bias correction as “subtracting” information or reactions that are identified as coming from the biasing factor instead of the target.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o conceptualize bias correction as guided by social perceivers' naïve theories or perceptions of the bias at work. The subtraction theories were designed to deal with the assimilative biases typical of early priming experiments, but theory‐based corrections can readily deal with either assimilative or contrastive biases. We describe both types of correction theories, with a focus on th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ory‐based correction (and especially for the Flexible Correction Model). We also identify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theory‐based correction.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