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27篇
  8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入世出世心理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19名大一学生为被试研究入世出世心理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平常心对压力和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拼搏精神对压力和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2)平常心对压力和心理症状总分、自卑、网络成瘾、敌对起部分中介作用,拼搏精神对压力和人际过敏、抑郁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拼搏精神与平常心能缓减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培养拼搏精神和平常心是应对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2.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Tversky和Kahneman(1983)使用Linda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3.
语法启动与言语产生中的语法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语法启动研究的总结,对言语产生过程中语法编码过程进行了研究,说明了Pickering和Branigan提出的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言语产生中语法加工的过程。尤其是在产生大于一个词汇的短语或句子时,存在词条层关联节点的激活。关联节点可以编码语法规则,与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法加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4.
语篇阅读中高级目标推理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主义理论和最小假设模型是有关推理研究的两个比较系统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即时产生高级目标推理,而最小假设模型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高级目标推理不会即时产生。该研究采用词汇判断和命名的方法,250ms和500ms两种延时程序,以较连贯的自然语篇为实验材料,对语篇阅读中的高级目标推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了高级目标推理,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5.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问题。被试为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 2 2 0名 ,其中男生 10 4人 ,女生 116人 ,年龄 13~ 14岁。由于国外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 ,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生态化效度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教学现场实验 ,运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刺激来诱发学生愉快—难过情绪 ,以探索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 (t=2 0 2 5 ,p =0 0 4 5 ) ,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6.
陆芳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12,35(2):328-333
青春期是个体自主和联结的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最为突出的阶段。研究对424名中学生自主和联结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适应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青少年具有高自治高联结、低自主低联结及个体化型三类不同的自主-联结发展水平;(2)三种类别随年龄增长呈现各自不同的发展态势,同时男生在三种类型上人数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女生则较多属于高自治高联结类型;(3)高自治高联结者的社会适应和学业成绩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7.
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自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现象表现出普遍性、时间性、传播性和限制性等特征。事件的情绪强度、道德属性、情绪分享对象的反应等影响情绪社会分享。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人们调节情绪,检验情绪体验的社会一致性,建构情绪意义,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等。最后,文章从情绪社会分享的主动调控、情绪社会比较以及情绪社会分享发生的人际网络环境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8.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availability of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FW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nager outcomes of job satisfaction,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work‐to‐family conflict (WFC) across country clusters. We used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FWA availability across Latin American, Anglo, and Asian clusters. Managers from the Anglo cluster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working in organisations that offer FWA compared to managers from other clusters. For Anglo managers, flextime was the only FWA that had significant favorabl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utcome variables. For Latin Americans, part‐time work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strain‐based WFC. For Asians, flextime was unrelated to time‐based WFC, and telecommuting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rain‐based WFC. The clusters did not moderate the compressed work week and outcome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dopting FWA practices across cultur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9.
王船山作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总结者,历来受到诸多重量级国学大家的关注,在中国哲学史这一领域中,对于船山学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均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30.
When stimuli are presented to the left or right of fixation, and stimulus location is irrelevant, responses are faster if the stimulus loc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assigned respons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Simon effe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n the Simon effect of attentional precues that signaled the likely stimulus location and intentional precues that signaled the likely response. Experiment 1 was a close procedural replication of an experiment by Verfaellie, Bowers, and Heilman (1988); consistent with their findings, the Simon effect was enhanced by the intentional precue and unaffected by the attentional precue. Experiments 2 and 3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ntional precue with simpler procedures that involved only intentional and attentional precues,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intentional precuing enhancement of the Simon effect was obtained when two stimuli were assigned to each respons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hands were uncrossed (experiment 4) or crossed (experiment 5). Over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ponse precuing enhances the Simon effect and favor response-selection accounts over those that attribute the effect to stimulus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