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9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5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In our study newborn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lists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words prepared from natural maternal spee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borns are able to categorically discriminate these sets of words based on a constellation of perceptual cues that distinguish them. This general ability to detect and categorically discriminate sets of word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acoustic and phonological cues may provide a perceptual base that can help older infants bootstrap into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对竞争认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津市和广州市5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半开放式问卷,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研究了他们对竞争的认识,并对这种认识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由竞争一词最易联想到“激烈”、“残酷”、“公平或不公平”、“压力或动力”等内容;(2)大学生认为竞争存在的领域从高到低依次是商业与市场经济、就业与工作、比赛与体育运动、学习与考试、国家与社会等;(3)大学生认为竞争是“激烈”、“残酷”、“对抗”等;(4)大学生认为竞争的主要作用是动力、压力和机遇或挑战;(5)大学生对竞争性质的认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儿童解释风格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评估工具,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实验班进行8周的班级辅导。结果表明:班级心理辅导能改善和培养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贝叶斯推理问题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被试推理过程中的理由叙述,探讨被试贝叶斯推理所使用的启发式策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分析该问题的困难原因.结果发现:(1)在贝叶斯推理过程中,对"击中率"命题的"换位表征"错误和锚定"基础比率"信息导致了"锚定参照错误"偏向,从而表现出对贝叶斯推理成绩显著的高估或低估;(2)"锚定参照错误"偏向程度和锚定参照目标受任务情境的影响;(3)解决良构的问题和非良构的问题时,"换位表征"的现象都有可能发生,而且表现得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9.
《周易》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几千年来,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周易》的解释和研究。《周易》首先是一本关于占卜的著作,集古代中国千年以上占卜经验之大成。那么,一本关于占卜的著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历代学者认为,《周易》在分析占卜的过程中阐述了许多自然界和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无神论学会几位从事宗教理论政策研究的理事建议,2010年1月22日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长期从事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统战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座谈是由《中国宗教》杂志2008年第11期的文章《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直接引发的这篇文章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方针政策究竟是什么,它的理论依据和在中国实践的根据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前30年与后30年是否有原则性的变化等问题,这些老同志作了正本清源的发言,并介绍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历与总结。有实践依据,有理论高度,对我们是一种震撼和启迪。会议由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习五一主持。座谈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略加整理,按发言次序发表如后,供感兴趣的同好者参考。其实,评论执政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和实践,在公开的媒体和学术报刊上早就有了存在各种不同认识和观点,以致引起辩论,应该是正常的,有益的。但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在2001年12月16日首发以来,相关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迹象,至这篇《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将这种倾向推到了一个新的坡度,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是当然的。不仅如此,《中国宗教》的主管单位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一文的发表,使人容易把作者的言论误作官方的意向,具有了舆论的甚至政策的导向性假象。因此,辨清其中的是非不仅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就有关问题持续地进行讨论,欢迎大家参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