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Three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listeners’ ability to use speech rhythm to attend selectively to a single target talker presented in multi-talker babble (Experiments 1 and 2) and in speech-shaped noise (Experiment 3). Participants listened to spoken sentences of the form “Ready [Call sign] go to [Color] [Number] now” and reported the Color and Number spoken by a target talker (cued by the Call sign “Baron”). Experiment 1 altered the natural rhythm of the target talker and background talkers for two-talker and six-talker backgrounds. Experiment 2 considered parametric rhythm alterations over a wider range, altering the rhythm of either the target or the background talkers. Experiments 1 and 2 revealed that altering the rhythm of the target talker, while keeping the rhythm of the background intact, reduced listeners’ ability to report the Color and Number spoken by the target talker. Conversely, altering the rhythm of the background talkers, while keeping the target rhythm intact, improved listeners ability to report the Color and Number spoken by the target talker. Experiment 3, which embedded the target talker in speech-shaped noise rather than multi-talker babble, similarly reduced recognition of the target sentence with increased alteration of the target rhythm. This pattern of results favors a dynamic-attending theory-based selective-entrainment hypothesis over a disparity-based segregation hypothesis and an increased salience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522.
523.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够克服危险因素,迅速恢复情绪,避免心理健康、能力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文章从心理弹性问题出发,就学业不良角度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危险性与保护性因素,以及有关研究的若干问题,对更深入地探讨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与改善机制,为补救与提高我国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24.
第五,对曲解《道德经》的讨论与批评。2004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道了自1996年起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实施《道德经》教育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熊良山主讲的“道德经解读”,“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像甘霖洒入干涸的土地,校园内重塑起人文精神,弥补了由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现代文明裂缝。”《光明日报》说,“从1996年至今,该校学生累计选修《道德经》人数已超过8000人”,“认为该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人民日报》的报道,着重介绍了曾任该校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如何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和该校的人文氛围。在这两家报纸报道后,《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报纸,新华网、人民网、《求是》新闻网、冠名“中国科学院”网等重要网站,也都报道了上述内容,或者转载了上述文章。  相似文献   
525.
近代爱国名僧黄宗仰本着佛法应时救世的精神,亦为推动近代佛教文化复兴事业的发展,顺应近代佛经刊刻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哈同夫妇的大力资助下主持校刊<频伽大藏经>,以其独特的选本、取材的广泛、校勘的严谨,以及僧俗联手合作等特点,对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26.
近年来,区域研究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一般认为这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战后历史学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的学术潮流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被视为历史学研究唯一的主题,历史学家更多的是以较小地区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能够更细致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社会表现。历史过程的单位从“国家”、“民族”转换为某个地区,体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不仅要发现地方历史中不同于“国家”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