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0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9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72.
阈下自闭特质是正常人群表现出来的,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阈限以下温和的社会性、交流能力损伤以及与ASD相关的人格和认知特征。其研究有助于ASD的干预及对ASD实质的更好理解。研究者用共情–系统化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近来研究表明阈下自闭特质的结构与ASD核心行为维度类似, 且遗传、性别、认知风格等因素影响阈下自闭特质水平。未来研究应更有效地对阈下自闭特质进行评估,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病理性质、与ASD的理论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873.
定序变量在心理现象和心理数据中随处可见, 采用综合的定序变量回归分析模型可以对“镜像模式”和“漏斗模型”的心理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首先通过非参数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降维, 其次用Probit定序回归对降维后的影响因素贡献率进行判别, 从而进一步筛选具有显著性判断水平的有效指标, 最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某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与否进行信息量足够大的解释和预测。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质量满意度的预测对这种综合定序变量回归分析模型的实例拟合, 证实了综合定序变量回归分析模型在心理现象和心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4.
根据研究范围具体化程度的不同, 工作激情的概念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理解:由一般激情引申而来的工作激情、组织领域的工作激情和特定工作情境中企业家的工作激情。3个层面的概念均认为工作激情是一个包含情感、认知和意愿三因素的构念。工作激情相关模型主要包括激情的二元模型、员工工作激情概念模型、企业家激情体验概念模型和企业家激情感染模型, 这些模型各具特点并互为补充。工作激情相关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工作激情的来源研究、工作激情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结果的影响研究以及工作激情与行为和心理结果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现有实证研究数量非常匮乏, 应用模型单一, 研究内容分散。本研究提出工作激情研究整合模型, 为工作激情的系统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75.
阿尔伯特·约恩森(Albert Jonsen)作为美国早期生命伦理学先驱者之一和最早在医学院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著名学者,在他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史研究中提出:礼节(decorum)、职责(deontology)和伦理决策(politic ethics)三个始终贯穿医学发展史的伦理主题,并认为这三个主题在医学伦理学历史的各个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把医学伦理思想还原在医学发展的历史场景中,而不是从伦理学理论推导出来,为我们今天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876.
877.
C1成分是对视觉刺激最早做出反应的视皮层诱发电位,C1调制效应是指注意等因素能够影响C1振幅的现象.以往多数研究未观察到注意等因素对C1振幅的影响,仅发现注意等因素对晚于C1的P1与N1等成分存在调制作用,并有研究者据此提出延迟反馈假说.但近期研究提示,注意等因素可能会对C1成分产生影响,提示初级视皮层(V1)可能在视觉信息加工初期直接受注意调制.目前,对C1调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确定,知觉学习、负载等因素的作用尚待考察.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C1调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878.
外部动机是否削弱内部动机?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澄清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外部动机的恰当分类。研究以16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 针对动机的动态性特点, 采用两时点纵向研究的方法, 以自我决定理论对外部动机的分类为基础, 探讨3种不同内化程度的外部动机--外在动机、内射动机和认同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及外部动机内化程度与自主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性、非内化的外部动机, 即外在动机和内射动机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 (2)自主性、内化的外部动机, 即认同动机不会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 而是促进和保护内部动机; (3)自主支持环境促进员工外部动机内化的程度(即认同动机的增加)。最后, 研究对所取得结果的管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9.
以真实商标图案为条件刺激, 情绪图片为无条件刺激, 探索无条件刺激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对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的影响。实验通过结合四图再认测验与基于项目分析, 对关联意识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表明,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只发生在无条件刺激长呈现水平与无条件刺激强效价水平;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的产生需要基于被试的关联意识。关联意识在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不支持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内隐错误归因机制及联想-命题评价模型的相关论断, 部分支持命题性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880.
研究对203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料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对家庭照料者负担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82.3%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料者有明显的负担感;患者的功能独立性与家庭照料者的负担感显著负相关;来自患者的社会支持在患者功能独立性与家庭照料者负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来自患者之外的社会支持则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家庭照料负担的干预实践中,应注意区分来源不同的社会支持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