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34篇
  15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3篇
  1969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and response to illnes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is a risk factor for illness, but the factors linking explanatory style and illness are unknown. One's characteristic response to poor health may mediate this relationship. Perhaps pessimistic individuals act helplessly in the face of their symptoms, thereby exacerbating diseas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is possibility by asking 96 young adults to complete measures of explanatory style, habitual response to illness, and ways of coping during their most recent episode of illness. Subjects who explain bad events pessimistically (with internal, stable, and global causes) reported more frequent illnesses during the past year and rated their overall health more poorly than those who habitually favor external, unstable, and specific explanations. When ill, the pessimistic subjects were less likely than their optimistic counterparts to take active steps to combat their illnes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ne pathway leading from 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to poor health is mundane: passivity in the face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主成分分析和α因素分析两种方法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以及原量表WISC-R常模进行因素分析,并采用斜交旋转对初始因子矩阵进行转轴处理。结果表明:三因子模型比较符合WISC-CR的结构。常识、类同、词汇和理解四个分测验主要负荷言语理解因子;填图、图片排列、积木、拼图和迷津五个分测验主负荷知觉组织因子;而算术、背数和译码三个分测验主要负荷记忆/不分心因子。WISC-CR与WISC-R各分测验所负荷的各种因子一致性。83-.971,说明WISC-CR保持了原量表的功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的心理学”的论题是当今许多科学家感兴趣的.这种预测是一种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尝试。审视过去和现在.心理学未来的雏形的基础可能是行为与脑的关系及其与生命其它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奇  曾琦 《心理科学》1997,20(4):298-302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室测验法,从年龄趋势、学习能力、性别差异三方面考察了8~11个月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婴儿的共同注意力在8~11个月间逐步提高,9个月左右出现显著的发展性变化,但1岁以前,该能力的发展水平都较低;2)就共同注意而言,婴儿具有从练习经验中学习的可能性,且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8个月的婴儿基本不能从练习中受益,而8个月以上的其他三组婴儿在练习后共同注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总体而言,女婴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地高于男婴。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ve merits of a noncompatibility and a restructuring explanation of the recurrent empirical finding that a prominent attribute looms larger in choices than in judgments. Pairs of equally attractive options were presented to 72 undergraduates who were assigned to six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performed (1) only preference judgments or choices, (2) preference judgments or choices preceded by judgments of attractiveness of attribute levels, or (3) preference judgments or choices accompanied by think-aloud reports. The results replicated the prominence effect for choices, but a prominence effect was also found for preference judg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tructuring explanation, the think-aloud protocols indicated that options were more often restructured in choices than in preference judgments. However, restructuring could not explain the prominence effect observed for preference judgments. A modified compatibility hypothesis is offered a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了汉字阅读材料的不同组合对字词认知速度及准确性的影响。实验材料是一篇320个字的短文阅读材料,分成三种不同组合形式让被试从左往右发声念读.一种是顺意排列材料形式(即文章句子符合句法及词意),一种是逆意排列材料形式(即将文章的字词逆反排列);一种是随机排列材料形式(即将全文字词打乱随机排列)。实验结果表明:对顺意排列材料的念读效果最好,念读速度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材料组合形式;中青年组被试的结果明显优于老年组及儿童组的结果.结果提示,对字词念读的认知加工过程明显受相邻字词关系的影响及字词句子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3—6岁白、哈尼族与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云南地区白族与哈尼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并与北京地区汉族同龄儿童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民族的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都伴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但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略高于哈尼族与白族同龄儿童。总的来看,儿童对不同颜色正确命名能力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即黑、白、红三色较易正确命名,其次是黄、绿、蓝三色较难正确命名,命名正确率最低的颜色是橙与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自然光照射下,测定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在不同的工作面照度与不同的工作面照度分布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从红色、黄色、绿色3种球状PVC塑料颗粒的混合物中分拣出绿色颗粒的多少,来探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部分对学前儿童操作技能的影响。为创造适宜学前儿童进行操作训练的健康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测量了37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和训练前的血压和脉率,并测了25名运动员赛前、赛后和训练后尿内儿茶酚胺的排出量。结果发现男子组赛前舒张压比训练前为高。比赛后尿内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男女组均显著高于比赛前,男子组训练后尿内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比比赛后略低,而女子组则比比赛后有明显降低。说明男子组去甲肾上腺素的排出增加与情绪的关系较少,而女子组则与情绪关系较密切。赛后肾上腺素排出量男女组均有明显增加,训练后排出量均比比赛后排出量低。女子组在赛前、赛后、训练后肾上腺素排出量均比男子组为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比赛中发挥好的肾上腺素排出量倾向较低。  相似文献   
20.
林仲贤  方至 《心理学报》1980,13(1):11-17
一 实验心理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建立于前一世纪的中叶,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在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来还是在清朝末期,最早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立的。解放前的旧中国已有七、八个高等学校设置了心理学系,除了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外,还开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