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志艳  孟庆茂 《心理科学》2006,29(6):1422-1424
本研究主要以齐莫曼的理论为基础,进行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的编制。研究程序如下:初步理论构想———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形成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等等———修订问卷———形成正式问卷———计算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最后形成了包括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监控与调节、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及学习环境的控制这6个维度的自主学习问卷。  相似文献   
42.
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中,引人注目的有两个重要理论模型:Blatt的“人际关系与自我定义”模型以及Deci和Ryan提出的“心理需要与动机”模型。2003年以来,Shahar和Henrich等人又在对这两个模型的整合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和完善了“以动机为中介”的人格发展模型,其理论上传承发展和方法上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新进展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3.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44.
跨文化行为心理学——文化取向心理学第四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回顾比较了文化取向心理学的四个不同的方向: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跨文化行为心理学;重点介绍了跨文化行为心理学与文化碰撞情境概念的提出以及一个跨文化行为模型;其次提出了该学科在跨文化协同增效方面的重要应用;最后做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相应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45.
46.
Gao Shan 《Axiomathes》2004,14(4):295-305
We study the possible connection between self-consciousness and quantum process. It is shown that the self-consciousness function can help to measure the collapse time of wave function under some condition, while the usual physical device without self-consciousness can't.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e observer with self-consciousness can distinguish the definite state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definite states under some stronger condition. This provides a practical physical method to differentiate man and machine, and will also help to fin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animal kingdom. We finally give some further discussions about these new results.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October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7.
大学生文化取向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424名大学生外显文化取向与内隐文化取向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外显文化取向以水平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为主;在IAT测验中,集体主义信息和积极性词汇联结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联结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内隐文化取向的IAT测验与外显文化取向的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不同性别、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的内隐文化取向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外显文化取向上发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8.
单继刚 《世界哲学》2009,(6):155-160
忠实不必是普遍的伦理要求和译者必须达到的目标。译者有两个选择:做一个忠实者或背叛者。如果是前一个选择,译者必须尽可能地深入原文;如果是后一个选择,译者必须对他的动机和行为做出有效的辩护。译者的选择决定了原文意义的折射方向、译文的基本面貌和读者的见解空间。在一个全球交往的时代,译者必须认真对待并谨慎行使自己的"译者权力"。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介绍了机器理解古汉语的一个实验系统(ACLUS)。该系统由一个知识库和三个子程序组成。知识库包含有一部机器词典和若干集用来加工句子的规则。三个子程序是:句法分析子程序、翻译子程序和问答子程序,它们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功能。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机器理解古汉语的若干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0.
Fidgeting was defined as engaging in manipulations of one's own body parts or other objects, such actions being peripheral or nonessential to central ongoing events or tasks Two studies employed preliminary fidgeting questionnaires of 70 and 106 items, respectively, tapping a wide range of habitual behaviors Item selection and factor analyse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inal, 40-item, individual difference measure of fidgeting tendency which is balanced for response bias and has an alpha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of 89 Converg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were supported b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idgeting tendency measure and measures of tendencies to engage in extraneous activities (consuming alcoholic drinks, cigarette smoking, eating, daydreaming, restlessness, insomnia) while preoccupied with certain situations and tasks These findings implied that fidgeting is an activity overflow and that it is more probable when the organism's physical activity is constrained by the central or focal act Fidgeting tendency also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binge eating an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two additional studies, questionnaire fidgeting tendency scor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direct observations of fidgeting by subjects and with peer predictions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fidgeting tendency were well defined More fidgety persons were more unpleasant and more arousable (i e, more anxious or hostile) Fidgeting tendency did not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with subject sex or with arousal-seeking tend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