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亚当·弗格森的《市民社会史》对马克思影响甚深,但是学术界对二者的联系,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力图淡化。因之,在对马克思与弗格森关系的研究中还存有诸多空白和疑问。本文力图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联的基础上,指认出二人不容忽视的历史关联,并从分工、民主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视角解析出马克思阅读弗格森《市民社会史》的主旨:马克思有些偏爱地认同亚当.弗格森对分工的预断,却只是批判地认同他对民主的诉求,这两种不同的接受和阐释方式都将在人的全面发展主题上得到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2.
释"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山 《周易研究》2007,(4):34-36
本文分析了"孚"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义为父或母用手抱起幼儿之状。父或母用手抱起幼儿完全出于真诚而不虚伪的爱心,从这样的慈爱之举中引申出"诚信"义来。  相似文献   
133.
单锋 《学海》2006,1(3):104-110
法学家们在运用传统的“种加属差”的方式定义公共利益时遭遇了概念的不确定性的强烈冲击,迫使一部分人转向对公共利益的描述而非界定。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概念的形成对对象要一定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只能采取对核心特征的强调来进行,于是一定的典型便成为人们观察问题的焦点。现代经济法的产生及变迁轨迹无不表明其利益观毋庸置疑的定格在公共利益本位上,将经济法中以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为表征的公共利益观上升为公共利益的典型和理想类型也是方法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4.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role of mediation content and its 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a violent television program.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103 children ranging in age from 5‐ to 12‐years‐old. Mediation strategies that emphasized the program as either factually inaccurate or socially unrealistic were developed. This information was communicated to children either directly (in statement form) or by asking children to consider the program's reality statu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utility of various approaches to mediation depend on the age and viewing history of the child.  相似文献   
135.
2008年以来,国内学术界的毛泽东思想研究较为活跃,研究著述颇为丰富,研究范围有新的拓展,研究方法趋向多样。近几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前30年"和"后30年"关系的研究;对毛泽东历史功绩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6.
虚拟与"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是这个时代的热门词,也是当下文化的关键词.在三亿多的网民中,很多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从"吃过没有"变为"魔兽了吗"抑或"摘菜了没有",网络虚拟生活已经成为国人乃至世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二十年前美国学者迈克海姆写过一本关于虚拟实在的书,大约十年前引入国内,引发了国内学者关于"虚拟实在"的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当时国内的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网民数量稀少,所以他的书和这场讨论未能引起社会轰动并深入持久下去.如今恰逢读网时代,我们重拾"虚拟实在",重新探讨它的形而上以及与"虚拟"的区别与联系,因为它是我们在谈及当下文化时绝不能回避和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