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论医学哲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哲学也称为医学辩证法,是在总结医学科学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一般、普遍、共性问题的研究,揭示医学认识主体思维活动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般方法论。无论是与医学还是与哲学相比。医学哲学都有着显著的区别,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特别是思维方式等不同方面的特征,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2.
为医学"会诊”-当代医学的主要缺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方兴未艾,由于技术主义抬头,认识局限与医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出现某些缺憾性倾向。主要有:破足的医学、分裂的医学。被动的医学、治标的医学、人性淡漠的医学、不公正的医学等。在对上述进行分析与评论的基础上,对医疗服务变革真挚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93.
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1,34(6):39-46
该研究设计了2种实验条件,对360名6-19岁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能力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讨论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的发展问题,结果表明:(1)6-1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2)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先于对没有逻辑答案的题目,6-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没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低于10岁以后的个体;(3)空间模型、语义模型、语义一空间混合模型和枢纽项比较模型是相互补充的,是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依一定次序,按一定的阶段逐渐形成的,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以枢纽项比较模型为核心、四种心理模型并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的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94.
疼痛恐惧是把将要出现的疼痛刺激视为主要威胁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它会影响与疼痛相关的感知觉、注意、回避行为以及安慰剂止痛的效果.疼痛恐惧的认知模型主要有活动回避模型、恐惧-回避模型以及内感受性恐惧条件模型.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疼痛恐惧的认知机制,完善疼痛恐惧的认知模型并扩展疼痛恐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5.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how culture influences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proximity to the past and future, which may predict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self-continuity across time. In Studies 1 and 2, we hypothesized and found that Chinese participants saw the past and future as more connected and subjectively closer to the present compared to Euro-Canadians. Following this, we expected and found in Studies 3 and 4 that Chinese participants perceived greater self-continuity over time than Euro-Canadians. Additionally, perceived closeness to the past mediated the effect of culture on past–present self-continuity, which subsequently predicted present–future self-continuity. Study 5 further documented a causal effect of perceived distance to the past on self-continu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ttention to the past and future play a pivotal role in people's sense of self-continuity across time.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mporal focalism, intertemporal discount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uro-Canadians.  相似文献   
96.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 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符合“流动补偿机制”。本文讨论了流动补偿机制的局限性, 提出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关系的新观点: 优先级假设, 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地位并非平等, 而是存在优先级: 亲密关系优先于世界观和自尊, 世界观优先于自尊。在梳理了支持证据后, 本文尝试从发展性视角对优先级假设提出可能的解释, 认为这种优先级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发展顺序和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97.
成瘾行为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成瘾人群时间洞察力的研究成为探讨成瘾行为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视角。过去消极、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取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成瘾行为, 而未来时间洞察力取向则是成瘾行为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它不仅可以减少成瘾行为的发生, 也有利于成瘾行为的康复。从自我调节, 冲动性决策等行为机制和前额叶的神经机制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成瘾行为者时间洞察力的一致性与特异性;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讨成瘾者时间洞察力的动态变化过程; 对成瘾者的洞察力进行干预, 增加成瘾者的未来时间洞察力, 减少其过去消极和现在时间洞察力取向来帮助成瘾者实现时间洞察力的平衡, 从而提高其戒断效果。  相似文献   
98.
廖嘉俊  李红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607-1621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 主要的雄性激素之一。在神经科学与神经内分泌学领域中, 早期研究发现睾酮会对人类的攻击性、社会交往、冲动性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后来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睾酮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包括社会性决策的信任、合作、利他与竞争方面以及经济性决策的风险决策。多项研究显示, 睾酮的水平与经济性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在社会性决策领域中, 高睾酮水平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支配性和公平性行为, 同时表现出更低的人际信任。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也存在难以重复验证的现象, 需要更多的研究探寻可能影响睾酮与决策的其他因素。未来对睾酮与决策的研究可以关注睾酮与消费决策领域、探寻青少年睾酮水平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  相似文献   
99.
100.
In this study the levels of experienced burnout of Finnish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compared using School Burnout Inventory (SBI). This study is motivated by earlier studies, which suggest that the level of student burnout is different in the culturally distinct Finnish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ystems, but which are based on different research instruments for the two groups. The sample studied consisted of 3,035 Finnish students and 2,309 Chinese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cross‐cultural nature of this study the level of structural equivalence of SBI between the cultural groups was examined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sponse styles on the results was taken into account. Both standard and robust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BI with two extracted components is suitable for cross‐cultural analysis between Finnish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Virtually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experienced overall burnout between the Finnish and Chinese students, which means that both university systems contain factors causing similar levels of student burnout. This study also verified that controlling for the response styles is important in cross‐cultural studies as it was found to have a distinct effect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mean‐level compari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