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53篇
  11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222.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whether self‐esteem can be used as a source of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and whether implicit or explicit self‐esteem was more predictive of the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ffect. Moreover, the role of contingency awaren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ffect was also examined. Words related to the self and a general other were served as unconditioned stimuli (USs) in the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process in order to see whether the evaluation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neutral, abstract paintings after 10 times of pairing. An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ffect was demonstrated in that the evaluation of the paintings became more positive after repeatedly paired with words about the self but not words about general others. Implicit self‐esteem predicted the magnitude of the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ffect, whil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the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ffect was nonsignificant, both with and without the effect of contingency awareness being controlled for.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23.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Lillard的Moe假装任务进行了重复与改进,旨在探讨儿童对假装行为中知识状态作用的理解,进而讨论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问题使得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问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道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假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够理解到假装中所隐含的心理表征,Lillard所提出的Moe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24.
工作绩效的结构及其与胜任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验证党政领导干部对下级工作绩效评定的结构,并探讨其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关系。两个省市的450名党政领导干部完成了对自己下级的工作绩效和胜任特征的评定。结果表明,评定下级干部工作绩效的两因素结构,即任务指向和个人素质,得到了验证;分别以工作绩效的两个二阶因素为因变量,以胜任特征的七个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胜任特征可以解释工作绩效的“才”和“德”成分54.5%和55.3%的变异。胜任特征和工作绩效中“德”和“才”的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交互抑制。文中还对这一结果的含义及本土化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25.
人类天生就具有一些初级的数概念。研究表明,顶内沟是基数表征的脑基础,这一区域受损或发展受阻将导致计算失能等与数有关的认知障碍。尽管序数与基数存在相似的行为效应,但与序数相联系的皮层通路不同于基数,序数表征主要激活前额皮层与颞叶皮层区域。序数是否也存在符号效应以及跨文化差异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6.
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邹泓 《心理学报》2005,37(4):502-510
从分析大学阶段的关键性发展任务出发,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分为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三个方面。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分别提出了关于这三种社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武汉市1048名大学生参与了正式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事务处理能力的四因素结构、一般人际交往能力的五因素结构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的五因素结构是较为合理的,自编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相似文献   
227.
Hong Woo Kim 《Human Studies》2001,24(1-2):69-8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embodiment/disembodiment discussed by Hwa Yol Jung mainly in his recent work, Rethinking Political Theory (1993a) in tandem with an examination of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orean scholarship on the same subject. To sum up,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re emphasized. First, this living body does not exist except in specific modalities. In this sense, Gabriel Marcel's paradigmatic affirmation that I am my body requires an elaboration of the specific modalities of the living body as a being in the world. Second, the way a living body exists is not exclusively mental or physical, but both. In short, it is phenomenal. Third, the point of the whole argument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to conceal one's own body is natural, but to forget it is dangerous. The primary task of phenomenology is not to denude human beings, but to reawaken ourselves to the idea that we are beings who live with and through bodies.  相似文献   
228.
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结果信息属性的影响。后悔的预期和体验涉及的功能性脑区主要包括:眶额皮层、扣带前回、海马、杏仁核。研究后悔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229.
伦理调节、个体德性与我国的收入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调节除政府与市场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就是伦理调节。本文分析了伦理调节必须依赖于内化的个体德性以及伦理调节的重要作用,总结了伦理调节的基本方式,对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30.
该研究旨在探索非典流行期大学生面对非典的压力源和压力状况,用“大学生非典压力状况调查表”和“大学生非典压力源调查表”测查了723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非典压力源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非典疾病压力源、非典信息压力源和应对非典措施压力源。(2)非典流行期大学生对非典的恐慌程度、所感受到的非典压力强度以及非典压力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