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3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探讨社交网站成瘾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素质-压力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成瘾量表、认知负载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武汉市三所全日制中学88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成瘾、认知负载、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社交网站成瘾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认知负载和核心自我评价能在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社交网站成瘾通过三条路径影响抑郁:一是认知负载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认知负载-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社交网站成瘾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抑郁逐渐低龄化使得青少年抑郁备受关注。快感缺失,作为抑郁的一种核心临床症状,已成为抑郁最具前景的内表型之一。然而,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迄今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汇总两种神经机制模型即三元模型和社会挫折模型;其次,在多种奖励加工如金钱奖励、努力动机奖励、未来奖励和社会奖励条件下,概述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前沿进展。未来可以深入探索努力动机奖励和未来奖励在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加强研究青春期阶段与性别是如何交互影响早期抑郁快感缺失,将无创伤电磁刺激应用于青少年抑郁干预中,进一步澄清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93.
竞赛压力及其引发的紧张焦虑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重要影响。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ACT)从注意控制角度解释焦虑如何影响操作表现。阐述了ACT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假设, 梳理了ACT在运动领域的适用性检验和基于ACT的拓展研究, 引出了ACT的发展理论——运动注意控制理论, 进而分析了其与挑战-威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和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整合链接点, 提出了“压力-资源-注意控制整合模型”, 以更好地理解竞赛压力、注意控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资质过剩感, 是指个体感知的自己拥有超过工作所要求的教育水平、经验、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员工感到资质过剩是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逐渐成为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资质过剩感对员工的认知感受、情绪体验, 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 以及身心健康等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强度及性质取决于员工个人特征及所处情境特征。除负面影响外, 资质过剩感对员工主动行为、角色内绩效、创新绩效等还存在一定积极影响, 以及正U型、倒U型的非线性效应。人力资本理论、人-岗匹配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公平理论、心理契约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等是解释资质过剩感消极影响的主要理论, 自我分类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解释其积极影响的主要理论。未来可以从开发本土量表、扩展跨层次研究、丰富和整合研究视角、探究动态效应等方面推动资质过剩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信息过少容易使人成为井底之蛙, 不利于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那拥有更多信息是否就能做出更高质量、有远见的决策呢?已有研究发现海量信息导致注意资源稀缺, 注意资源对跨期决策至关重要, 但海量信息如何影响跨期决策的内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注意资源的理论视角提出:海量信息加剧注意资源的稀缺, 一方面当前信息捕获过多注意资源, 导致指向未来的注意资源减少, 造成模拟未来不清晰、预测未来不准确, 意图形成减少; 另一方面增加对时间紧迫性的关注, 减少为长远未来做计划的意愿, 导致在跨期权衡中更偏好近期选项。长期导向的特质可以使个体将注意聚焦于长远收益, 做出更有远见的决策。研究结果将科学地解释海量信息影响跨期决策的内在机制, 并为进一步探讨助推海量信息环境下有远见的跨期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近似数量系统在个体数学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相关程度逐渐减弱, 二者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可能由基数知识中介转变为多种中介变量的共同作用。未来可采用更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多种研究方法考察各年龄段儿童近似数量系统与不同数学能力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因果方向、关键转折点和潜在机制, 以更好地理解近似数量系统在个体数学能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基于PISA2015年中国四省市数据,探讨了感知的父母和教师支持、STEAM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感对学生STEAM学习的持续性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感知的父母和教师支持显著地正向预测STEAM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STEAM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的父母支持和持续性动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感知的教师支持与持续性动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拓展了STEAM教育下学习动机的研究范围,为后续增强学生STEAM学习的持续性动机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大量行为研究表明,个体对4以上非符号数量的加工存在加工机制分离现象,但是相关的神经机制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选取21名大学生被试,结合ERP技术和数量判断任务,以数量比率效应为指标,比较4以上不同大小数量加工的神经反应模式。结果显示,大小数量加工条件下数量比率效应对P2p成分幅值的调节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支持了小数量加工基于数量属性,大数量加工基于非数量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9.
为探讨宽恕干预对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拒绝敏感性的作用,本研究将18名高拒绝敏感性农村留守儿童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为期六周的团体宽恕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与宽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2)在前测数据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后测和追踪数据中,实验组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3)在干预之后,实验组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显著下降,并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控制组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宽恕干预对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是有效的,并且其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000.
Many researchers, environmentalists and economists have made tremendous efforts to enable polices and measures for waste recycl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ublic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achieve a better quality of everyday lif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in high-rise buildings in relation to sustainability. It investigated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ur and explored the QOL factors that affect such behaviour. Two models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recycling behaviour were estimated: 1) a model for the use of public recycling facilities (UPRF) and 2) a model for the use of private recycling sectors (UPR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urvey of 505 residents in two old districts of Hong Kong. The assessment of QOL included consideration for the physical settings,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he respondents’ attitudes on recycl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d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Correlation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nterpret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UPRF can b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physical settings and by satisfaction with the location of facilities, with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neighbourhood and accommodation. UPRS can b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housing type, incom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private recycling sectors. Thes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som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to consider. These directions concern how environments and public facil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to encourage sustainable behaviour and enable a better QOL without compromis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