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53篇
  7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我国超常儿童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建农  徐凡 《心理学报》1998,31(3):298-305
作者在回顾了我国超常儿童研究领域近20年来的进展,总结了该领域的主要成绩,特别是方法上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尚存在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能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12.
本文综合了对我国十个地区959名7—12岁儿童的协作研究结果。探讨了儿童在认数、数序和系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儿童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中知识学习与数概念发展的关系、发展的过程、环境的影响、发展的阶段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也谈到了协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513.
本研究是在北京城区六个日托幼儿园所作的关于5至7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某些个性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被试有138名独生子女和127名非独生子女,其中男孩120名、女孩145名。观察了五类行为:独立性、助人行为、依赖性、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这五类行为共有16个观察项目。在所有三个年龄组,非独生子女在依赖性,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等方面的平均得分总的来说略高于独生子女,但是没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只有五岁组在独立性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5)。对被试家长问卷的分析也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大多数项目和年龄组都没有显著差别。只有独立性这一方面在五岁组差异是显著的。我们还比较了性别差异,在所观察的五类行为中除了助人行为之外,在依赖性、独立性、攻击性行为和友好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友好行为方面女孩比男孩表现好,而男孩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  相似文献   
514.
采用图片选择任务,使用“大”+名词短语的隐喻实验材料,探讨了有、无语境条件下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大”概念的隐喻映射能力。结果表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大”隐喻映射能力弱于典型发展儿童;无论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还是典型发展儿童,将“大”映射到具体概念的表现均优于映射到抽象概念;语境可以帮助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大”和具体概念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却难以帮助其在“大”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515.
张帆  钟年 《心理学探新》2018,(2):110-116
客体化理论提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被他人凝视、在人际交往中被强调外表的重要,以及媒体信息对女性性吸引力的突出等信息,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因素导致了部分女性接受以“第三者”的观察视角来看待自己,看重自身的生理功能而忽视了个人能力。当这种性客体化内化之后,其结果就是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会造成如抑郁、焦虑、身体羞耻感等情绪问题; 进食障碍以及与性行为相关的行为障碍。最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在研究对象上,从女性群体扩展到男性群体,从异性恋群体扩展到同性恋群体; 在研究范围上,从性客体化扩展到去人性的工具客体化。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文化差异、性别趋同和配对研究三个方向进一步探讨亲密关系中的客体化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16.
The sensory match effect in recognition memory refers to the finding that recognition is better when the sensory form in which an item is tested is the same as that in which it was studi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basis for the sensory match effect by manipulating whether a studied fragmented picture is tested with the same or a complementary set of fragments in a recognition memory test (Experiment 1) and in a fragment-identification test (Experiment 2). Assuming that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is a direct measure of perceptual fluency, we expected identical patterns of results across the two tests if perceptual fluency accounted for the sensory match effect in recognition memory. Instead, recognition memory showed a robust overall sensory match effect (the same fragmented image was recognized better than the complementary image), whereas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showed no overall sensory match effect (the same fragmented image was identified no better than the complementary fragmented image). Experiments 3 and 4 combined the two responses and showed that the basis for the sensory match effect in recognition memory was a subject’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matching fragments in the absence of conceptual information (when the test stimulu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the episodic trace of the sensory cod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ensory match effect in recognition memory. Experiment 5 demonstrated that subjects are able to use this sensory code as the sole basis for recognition memory.  相似文献   
517.
A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converting the scores on one form of a test to those on another form of the same test. The method is particularly applicable to the case where each form has been administered to a different group and the only link between the two forms is a subset of items common to both. The proposed method, called theitem method of conversion, has been applied to several tests for which other methods of conversion are available for comparison. The necessary data are limited to tests for which the total score is the criterion for item analyses. The method gives highly satisfactory results for all the tests to which it has been applied, particularly when the two groups are rather different, in which case the delta method (a different item method) is inappropriate.The authors are only two of a group, including W. H. Angoff, F. M. Lord, and M. K. Schultz, all of whom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18.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19.
根据近年来有关护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沟通的研究,从护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沟通的概念、适用范畴、实施的模式、实施的程序、实施的主客体等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和思考,以解决目前临床对两者的困惑.提出治疗性沟通和规范护理健康教育协同进步才是护理学发展之未来.  相似文献   
520.
以群体偏爱的IAT测验为实验材料,结合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问卷,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在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上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表现出内隐的消极认同;本地儿童存在内隐内群体偏爱,对流动儿童具有内隐的消极认知;(2)流动儿童在父亲、教师以及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上显著差于本地儿童;(3)在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上,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内隐群体偏爱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高内隐群体偏爱组中,高社会支持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优于低社会支持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