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fea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ts, 746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were assessed at 1 year (T1) and 1.5 years (T2) after the earthquake using a trauma exposure questionnaire, a fear questionnaire, a chil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 scale, and a subscale on child sleep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1 trauma exposure were not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sleep problems at T1 and T2, bu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leep problems at both T1 and T2 indirectly through T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1 fear. T1 trauma exposure was also positively and in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2 sleep problems through T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via T1 sleep problems, or through T1 fear via the path from T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o T1 sleep problem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fear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1 year after the earthquake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at 1 year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sleep problems at both 1 year and 1.5 years after the earthquake, respectively. In particula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lso had a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path from trauma exposure to sleep problems via fear.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sleep problem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between 1 and 1.5 years after 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82.
Recent research points to Chinese people's elevated tendency to make positive self‐evaluations, despite the general claim that East Asians do not self‐enhance. We present three studies in support of a novel prediction that sociocultural change in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ugmenting self‐enhancement. We operationalized self‐enhancement primarily in terms of the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BTAE) and accounted for trait desirability or importance. We found that: (i) compared with Chinese Canadians, Chinese showed a stronger BTAE; (ii) within the Chinese, identification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uniquely predicted a stronger BTAE; and (iii) priming contemporary (v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ed to a stronger BTAE. Finally, we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that motivation, in part, underlies the rising Chinese BTAE.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both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how and when of self‐enhanc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other societies undergoing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83.
研究为探索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随社会年代变迁而改变,运用了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93年至2013年38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文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11454名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在该量表上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变化的趋势.结果发现:(1)SCL-90的7个因子均值与年代负相关,且不受期刊类型等的影响.20年来,7个因子下降了5%~15%不等.其中,强迫变化最大,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均变化明显.这说明,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心理健康虽有所波动但整体水平逐步提升,变化幅度大致属于中等程度.(2)当年军费占GDP比值、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SCL-90部分因子均值负相关显著;5年前的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7个因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国防建设的经济投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可能是影响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
为探讨违规和违法事件中,旁观者对不同社会身份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是否具有一致性,研究要求被试对三组不同身份匹配条件下(官员/普通人、富人/普通人以及官员/富人)的违规和违法行为进行责任归咎,结果发现,无论是对违规行为,还是对违法行为,人们对具有官员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最为严苛,对具有富人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其次,而对既非官员也非富人的普通人的责任归咎则相对宽容,因而责任归咎中具有明显的身份效应。  相似文献   
85.
采用追踪设计对438名学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探讨了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相邻两次测量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之间,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同一时间点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显著相关;(3)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部分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控制了变量自身的连续性后,前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敏感合作;前测的母亲情绪不干涉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行为;反过来,前测的儿童敏感合作能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负向预测情绪不干涉、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前测的焦虑退缩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  相似文献   
86.
以北京市通州区一所普通中学的22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为被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学习坚持性问卷,考察在中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数学学习坚持性的影响,并检验数学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中的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学习坚持性水平,而父母支持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数学自我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数学学习坚持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教师支持和数学学习坚持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7.
胰岛素研究的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胰岛素才由生理学家Fredrick Banting等发现.自此,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随后,人们在研究胰岛素如何调节物质代谢时,意外发现含胰岛素的激化液(Glucose-insulin-potassium,GIK)可改善急性心脏梗死患者的症状.提示,胰岛素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近期研究证明,胰岛素确有抗心肌坏死与凋亡、进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胰岛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从胰岛素的发现到对其新的作用机制的认识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8.
<内经>除体现出中华文化某些特有的思维特点,也有大量现代科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直接观察并加以归纳.<内经>对有关情志的认识,归纳出一些基本的理论:人的情绪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常态;对情志分类,主要按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来归类;情志致病的规律主要是"喜脏不节则伤脏"和"喜脏伤气".  相似文献   
89.
道教庙会是一种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型庙会,它产生于两汉,形成于唐宋,繁盛于明清.在其长期的产生发展中,它呈现出了大众化、狂欢性以及官方与民间的互动性等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90.
基于自我确认理论开展的大量研究,有助于理解自尊对人际互动行为的调节作用。然而,研究者对自尊的测量工具不尽相同,筛选实验被试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实验范式忽略了对实际人际互动情境的操纵,单纯采用人际选择反应作为测量自我确认的指标,因而难以形成具有整合性的理论模型。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编制合适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将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置于整合性实验范式下开展研究,同时采用对人际评价信息的认知判断和对评价者的交往选择的双维指标,以全面揭示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对自我确认过程的相对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