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19篇
  10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官场迷信现象,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有着严重的危害,很多文章对此做出了谴责,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并没有被提及,这就是理论发展。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既是严整的科学理论, 又是崇高的价值追求,这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作为  相似文献   
97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民众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瑞  周宵 《应用心理学》2020,(2):99-107
为考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民众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采用自陈式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的1050位普通民众的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及性质、疫情风险感知和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8.0%,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月收入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负面信息暴露和感知疫情的严重性会增加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正面信息暴露、对疫情熟悉度和可控度的感知可以减少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这些结果说明了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和性质、疫情风险感知是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3.
芮执俭 《管子学刊》2005,3(3):111-113
“六峜”在中国古籍中仅见于《管子》.对“六峜”一词的解释,近、现代研究《管子》的学者均释为“六法”或“八卦”.本文对“六峜”提出新的释义,指出“六峜”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始祖”伏羲在“立周天历度”中所创造的对八卦的一种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974.
应上海道教协会、上海城隍庙邀请,我于2006年10月25日出席了上海城隍庙二期工程竣工神像开光暨上海城隍庙陈莲笙慈善基金成立庆祝典礼。晚上在东方艺术中心歌舞厅,观摩了《钧天玉音》音乐会演出。强大的创作组合和庞大的演出阵容,使整场演出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975.
弗雷泽提出要以参与平等为核心重新界定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进一步从承认理论身份模式转向地位模式;从承认的规范一元论转向包含再分配与承认的"视角二元论";从局部的文化正义转向"一元三维"的总体的民主正义.弗雷泽的思想为弥合左派纷争,重新构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批判做出了努力,反映了霍耐特承认"规范一元论"以后批判理论新的演进动向.  相似文献   
976.
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Russell的归因维度量表等问卷对被试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效能期望影响着被试运动中的归因和情感反应;所测被试倾向于把运动结果归于个人可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原因;归因能预测运动后的情感反应,但并非所有的归因维度都与运动后的情感反应有显著性相关;成败结果是影响被试归因和情感反应的重要因素;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均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77.
Even once children can accurately remember their experiences, they nevertheless struggle to use those memories in flexible new ways—as in when drawing inferences. However, it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as to whether the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observed during both memory formation and inference itself represent a fundamental limitation on children's learning mechanisms, or rather their deployment of suboptimal strategy. Here, 7–9-year-old children (N = 154) and young adults (N = 130) first formed strong memories for initial (AB) associations and then engaged in one of three learning strategies as they viewed overlapping (BC) pairs. We found that being told to integrate—combine ABC during learning—bo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hildren's ability to explicitly relate the indirectly associated A and C items during inference and protected the underlying pair memories from forgetting. However, this finding contrasted with implicit evidence for memory-to-memory connections: Adults and children both formed A-C links prior to any knowledge of an inference test—yet for children, such links were most apparent when they were told to simply encode BC, not integrate. Moreover, the accessibility of such implicit links differed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dults using them to make explicit inferences but children only doing so for well-established direct AB pair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a lack of integration strategy may explain a large share of the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explicit inference, children and adults nevertheless differ in both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y connect interrelated memor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later leverage those links to inform flexible behaviours.

Research Highlights

  • Children and adults view AB and BC pairs related through a shared item, B. Thi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learners to connect A–C in memory.
  • Being encouraged to integrate ABC during learning boosted performance on an explicit test of A–C connections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protected from forgetting (children).
  • Children and adults differed in when implicit A–C connections were formed—occurring primarily when told to separately encode BC (children) versus integrate (adults), respectively.
  • Adults used implicit A–C connections to facilitate explicit judgments, while children did not. Our results suggest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conditions promoting memory-to-memory connections.
  相似文献   
978.
社会成员既是规范的受益者,也是规范的建设者,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也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在人们遵守或者违反规范的行为中,可以发现许多公开的或潜在的某些具有规律性的原则.本文提出了社会规范的命题:规范收益的社会预期、规范相对剥夺感、规范需求不平衡、规范的社会成本、规范使用价值、规范的标示性、规范奖赏与惩处、规范的榜样效应、规范遵守的非理性等十个命题.还提出了社会失范的命题:图方便、插队、失范感染、失范累加、失范的"晕轮"效应、失范的隐匿空间、"稻草人"规范、适度压力、规范变动、规范替代等十个命题.  相似文献   
979.
李锐 《周易研究》2007,1(3):28-33
本文从陈鼓应先生论证“《易传》道家说”的重点文章《〈彖传〉与老庄》、《〈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出发,不仅指出其论据方面的不足,而且指出其论证方法是使用“丐辞”、“默证”。因此,《彖传》不能成立。甚至陈先生所用的“道家”这一名目,也不适当。从而说明“《易传》道家说”不能成立,其“道家主干说”也因此缺少重要文献材料,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980.
吐蕃时代佛经翻译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大量的藏汉史料,详细考证了吐蕃时代从松赞干布到热巴坚西藏佛教译经事业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松赞干布之世虽有佛经译出,但并未流传于世的原因.至于赤德祖赞时期,藏文史料虽记载有汉文佛经的译出,但这实际上是将后世的史实前提了.赤松德赞时期和热巴坚时代是吐蕃译经的高峰,文中不仅叙述其基础概况,而且对参与译经的异域人士如克什米尔的阿年达、突厥人吾比夏等进行了介绍,对热巴坚时代的厘定译语也进行了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