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张巍  石荣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19,(3):755-760
精神分析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谈话疗法”,其治愈机制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语言解释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自20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分析师强调非言语交流在治疗中的作用。非言语交流不仅能够为咨访双方提供更丰富的交流形式,还能通过互动中的“相遇时刻”,实现对患者过去经验的重组,改变其有缺陷的内隐关系知晓。非言语交流和语言交流能够在治疗中发挥互补作用,未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要继续加强对非言语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2.
姚卿  陈荣 《心理学报》2019,51(5):625-636
基于情境效应和决策冲突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折衷产品选项的不可得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余下可得产品的偏好。研究结果表明, 折衷商品不可得对余下商品的吸引力呈现非对称性的影响。以质量和价格产品属性的购买情境为例, 中等价格中等质量商品的不可得将显著提升低价格商品的吸引力(实验1), 其原因在于折衷方案不可得显著提高了消费者的决策冲突, 高水平的决策冲突导致决策者偏好具有确定性优势的选项, 规避优势存在模糊性的选项。随着质量属性模糊性的降低(提供专家评价, 实验2; 消费者专业知识较强, 实验3)或提高(质量存在波动范围, 实验2), 折衷商品不可得效应相应减弱或加强。  相似文献   
183.
本文认为,基督宗教凸显的是信仰和对教会的奉献;道教内丹则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命内在体验层面.基督宗教灵修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基础的宗教性修炼,以上帝为中心,灵修的目的旨在建立人与天主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以团体的方式修行,其修行方式外在、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地位.这跟道教内丹以人为中心的性命双修以及"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主动修炼有很大差异.对命功的忽视使得基督宗教的灵修在理论上难以提升,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不高.但事实上,在基督宗教那里,在人与上帝的共融中,很多类似道教内丹修炼的命功体验,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84.
李宏英  连榕  翁洁 《心理科学》2008,31(6):1507-1509,1430
本研究用信号检测论分析预警、重复学习和反馈三种变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1考察预警指导语的影响.实验2考察重复学习和反馈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警对被试辨别力和反应偏向的影响不明显,对错误记忆影响也不显著;重复学习不能明显影响被试的反应标准,但可提高辨别力减弱错误记忆;反馈明显使被试倾向于使用更为宽松的反应标准,难以降低错误记忆.再认双加工模型和激活/监测理论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5.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 of 'blue lies', a pervasive form of lying in the adult world that is told purportedly to benefit a collective. Seven, 9-, and 11-year-old Chinese children were surreptitiously placed in a real-life situation where they decided whether to lie to conceal their group's cheating behavior. Children were also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willingness in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to endorse lying or truth-telling that benefits a collective but at the same time harms an individual. Results showed that as age increased, children became more inclined to endorse lying in the name of the collective good, and to tell lies for their group themselves. Furthermore, children's endorsement about blue lies in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predicted their actual ly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186.
本研究基于Jones(1991)的问题权变模型,采用情景研究法,考察主观道德强度的结构以及主观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137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关于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问题.结果表明:1)主观道德强度是1维结构;2)主观道德强度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3)结果大小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会舆论对道德识别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7.
陈坚  连榕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92-1701
代际工作价值观的发展归结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契合了当前工作场所员工代际差异和冲突的研究趋势, 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把握特定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这类研究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代”的主要标准, 以社会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目前, 多数西方的代际工作价值观研究发现, 西方国家的员工在工作中心化、利他观、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而我国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其发展趋势必然呈现不一样的特点。为此, 下一步的研究应在严格区别社会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 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代”的划分标准, 重点研究工作价值观的“代单位”发展规律, 并拓展研究内容深度,特别是加强中国本土化研究力度, 这对于中国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8.
王玲凤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03,26(4):646-649
用设置故事情景的方法对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4~7岁儿童能够认知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情绪效价和情绪情景的匹配性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关系的认知。4、5岁儿童更能认识到正性情绪情景条件下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其得分显著高于其它情绪情景故事和行为故事。  相似文献   
189.
连榕  罗丽芳 《心理科学》2003,26(6):1043-1046
采用量表法对学业成就中等生的研究发现:与学业优良生相比,学业成就中等生的自我监控水平显著低下;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并无直接关系,但学习目标会通过自我监控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在学业成就中等生中,高学习目标、低成绩目标者表现出更高的自我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190.
T 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ree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he nature of forgiveness, its measurement,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Study 1 involv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7 PRC cultural scholars about the concept of forgivenes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everyday life. The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relevance of this concept for Chinese societies and were able to give examples both from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nd their own lives. However, they also considered that preserving group harmony was the main reason to forgive and discounted the personality or religious influences commonly reported i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Study 2 reported the adaptation of a Western forgiveness questionnaire for use with PRC respondents. Study 3 involved administering this questionnaire together with measures of self‐esteem, anxiety,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culturally appropriate constructs of face,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and harmony to 336 college students and 432 teachers from the PRC. As predicted, it was the latter two constructs that ha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s with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in both sampl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the PRC, willingness to forgive is influenced largely by social solidarity needs rather than the individualistic personality variables or religiosity reported in Western research.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is due to the collectivist nature of PRC society and the results may well generalize to other collectivist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