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64篇
  6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61.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often struggle with spelling. Research shows this population benefits from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structured practice opportunities, and immediate feedback—all components of the copy-cover-compare strategy. Thi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sed a multiple-baseline experimental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copy-cover-compare strategy on acquisition, general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pelling words for four students with ADHD in Grades 1 through 3. Results showed a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copy-cover-compare and mastery, maintenance,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ree sets of spelling words for each student. Limitation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62.
马庆国  尚倩 《应用心理学》2013,19(2):119-125
西蒙效应(Simoneffect)是动作反应机制研究中的经典效应。基于微观分析的视角,动作反应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和衡量操作效率。本文以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应用启动一靶(priming—target)范式探索情绪对水平和垂直西蒙效应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情绪影响西蒙效应的强度,相比中性和正性情绪启动,负性情绪降低了西蒙效应。同时,情绪对西蒙效应的调节作用仅表现在水平西蒙效应而不是在垂直西蒙效应中。本文为情绪对西蒙效应的调节机制提供了行为学实验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463.
An odyssey from the terror of a bout with cancer to the recognition of some of the fear, as more primordial than the fear of separation and object loss, a constitutive given of our animal bodies, essential to survival and intrinsic to our insufficiency; to the cancer experience of terror becoming spiritual technology, a booster rocket catapulting the dis-eased body into a dreaded void paradoxically full of the mysterium tremendum of life where there is no body.  相似文献   
464.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讨论正处于行为层面描述向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探阶段.线索一致性模型、音乐期待模型、协同化理论和多重机制模型分别从音乐线索、听者认知、音乐与听者互动关系及多重整合角度对音乐诱发情绪的过程做出了解释.当前分歧集中于三方面:(1)音乐诱发情绪是否必须以认知为中介;(2)诱发过程是一般领域还是特殊领域;(3)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多元还是单一.文章提出确定概念同质、借助多指标测量和思考机制关系等解决思路,并阐明了此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65.
认知老化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认知老化的因素很多,人格是这些因素背后的重要动因.当前有关人格与认知老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尽管不同人格特质与认知老化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但现有研究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未来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的结果对比、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机制的内在问题、人格与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466.
变性人这一因变性手术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正在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法律对变性手术及对变性人这一特殊人群的保护却并不完善.2009年,我国出台了<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对变性手术引发的社会、法律、伦理等问题进行具体规定.随着变性手术的新进展与新变化,加强变性手术的管理,保障变性人的权益等问题均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对变性手术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加以研究必将有利于各国人权保障的完善和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从而在此基础上谋求更长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7.
探讨脑钠肽、内皮素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评估的意义.观察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经治疗转为稳定期的患者,以30例健康者作对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肺动脉高压组(A组)30例、肺动脉压力正常组(B组)3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23例、重度组16例.用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脑钠肽、内皮素浓度.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组脑钠肽、内皮素浓度明显升高,稳定期组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A组明显高于B组(P<0.05);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说明脑钠肽、内皮素浓度可反映COPD患者肺动脉压力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利于其疗效及近期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68.
马利军  张积家  杜凯 《心理学报》2013,45(4):391-405
惯用语是比喻性语言的一种。语义分解性的作用是惯用语理解机制争论的焦点。通过语义启动任务, 探究了汉语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语的意义理解模式, 揭示语义分解性在短的SOA (300 ms)和长的SOA (800 ms)下的作用。结果发现, 语义分解性独立地影响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当SOA短时, 语义高分解的两类惯用语均表现出显著的字面义激活效应; 当SOA长时, 语义低分解的偏正结构的惯用语的意义激活的正确率优势明显。同时, 两类惯用语的语义分解性不同导致了语义激活启动效应的差异:当SOA短时, 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存在两种意义的激活效应, 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存在字面义的激活效应; 当SOA长时, 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存在两种意义的激活效应, 语义高分解的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存在比喻义的激活效应。研究证实语义分解性在惯用语加工早期即发挥作用, 在加工晚期, 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的多种意义同时激活削弱了两种意义的启动优势。整个研究结果支持惯用语理解的混合表征模型和层级显性意义假说。  相似文献   
469.
医学教育改革与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再思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新时期对医学生的素质有新的要求,医学教育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医学问题最终是关于"人"的问题,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医学人才,是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70.
This paper describes a phenomenon of using a threat to divorce by families in extreme distress (FED) as a way of maintaining family homeostasis; that is, using a threat to divorce but never really implementing it. By relating to processes, such as social exchange and attachment, that often take place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divorce, we try to understand why those families choose to use the threat, thereby explaining this phenomenon. Using components of defining family boundaries, excitement and power struggle, we are thus ab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henomenon among F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