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1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4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1年   3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爱书  年晶 《心理科学》2012,35(4):911-915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同伴提名法,考察小学4、5年级共503名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受欺负行为)、同伴接受和儿童忽视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忽视与退缩行为、受欺负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儿童忽视与同伴接受有显著负相关。忽视通过消极社会行为的两组中介变量作用于儿童的同伴接受。  相似文献   
992.
通过2(外在锚类型:高锚VS低锚)×2(内在锚类型:有VS无)被试间设计,考察不同锚定信息来源:由外部世界提供的外在锚与个体自身内部产生的内在锚信息对锚定效应及其加工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内在锚不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当内在锚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2)当内在锚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被试的答题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内在锚与外在锚一致时反应时比不一致时更快,当内在锚不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当锚定调整机制与选择通达机制同时存在时,前者更占优势;锚定信息一致性会影响不同加工机制的启动,一致的信息会激活选择通达机制,不一致的信息则会激活锚定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993.
刘俊升  丁雪辰 《心理科学》2012,35(2):384-390
摘要:用同伴提名和班级戏剧对小学4年级至初中二年级787名儿童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同伴接纳与社交淡漠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淡漠在一年时间内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测试时间与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一年时间里,小学男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减少、女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增加,而初中男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增加、女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减少;(3)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关系模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测的社交淡漠可以显著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而前测的同伴接纳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社交淡漠。女生则呈现完全相反的模式。  相似文献   
994.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杨慧  吴明证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12,35(4):962-967
采用2(外显自尊:高、低)×2(内隐自尊:高、低)×2(编码深度:浅、深)×3(词汇效价:积极、中性、消极)混合设计,考察了89名不同自尊类型的大学生在不同编码深度下对不同效价形容词的再认记忆。结果发现:(1)在浅水平编码组中,低内隐自尊被试比高内隐自尊被试有更强的积极记忆偏向,而高低不同水平的外显自尊者对于词语记忆偏向没有显著差异;(2)在深程度编码组中不同自尊水平影响被试对积极词的无意识提取;(3)所有被试均有积极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996.
麦道的哲学试图抹去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间隙。为了实现这一哲学计划,麦道需要接受某种真之同一论。本文认为,麦道所需要的是真之坚实同一论,并且承诺关于罗素式单称命题。本文首先论证真之同一论论题,然后更进一步,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辩护真之坚实同一论,认为真命题与世界中的事实同一。本文并非要给出一个对同一论或坚实同一论的完整理论,而是试图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给出一个对坚实同一论的辩护,认为坚实同一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问卷调查了775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对于道德脱离的影响及道德脱离对其社会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均对儿童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的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则是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998.
采用眼动技术,以不同整体书写风格的字迹为实验材料,探讨中文字迹识别的眼动模式。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整体书写风格一致性的变化,被试识别不同书写者中文字迹的反应时、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兴趣区数及落入兴趣区的比率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1)识别中文字迹依赖字迹整体书写风格;(2)中文字迹识别模式:在识别字迹时,优先采用字迹整体书写风格识别不同的字迹;(3)中文字迹识别属于图像识别加工。  相似文献   
999.
Using the multiple-object tracking paradigm,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spontaneous appraisal for facial beauty affects distributed attention to multiple faces in dynamic displays. Observers tracked attractive faces more effectively than unattractive faces in this task. Tracking performance was only affected by target attractiveness, suggesting an absence of appraisal for distractor attractiveness. Attractive male faces also produced stronger binding of face identity and location for female participants. Togeth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acial attractiveness was appraised during tracking even though this was task irrelevant. Contrary to the theory that multiple-object tracking is driven by encapsulated low-level vis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target representation is not only penetrable by social cognition but also modulates the course of tracking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000.
Prob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dea with a remarkabl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However, psychological and instructional studies conduct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consistently documented poor understanding of probability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across different setting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s of probability. To this end, we conducted an 8-day seminar with eight high school statistics teachers in the summer of 2001. The data we collected include videotaped sessions and interviews, teachers' written work, and researchers' field notes. Our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complex mix of con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probability, both within and across the teachers, which were situationally triggered, often incoherent when the teachers tried to reflect on them, and which did not support their attempts to develop coherent pedagogical strategies regarding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