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orks with the awareness that perversion is a socially, historically and theologically loaded term, at the same time as it may be the latest frontier in psychoanalysis, both clinically, and in relation to contemporary art and culture which emphasize the perverse. Positioning itself against tendencies to deny the existence of a category of perversion or, inversely, to abuse it for the power that accrues from the act of diagnosing, she also points to other liabilit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treatment of this term, such as the narrowing down of perversion to the exclusively sexual domain, or, alternatively, the overextension of it to polymorphously erotic practices that enhance sexual excitement. The paradoxes of pervers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distinguishing the perverse from the non‐perverse are addressed. The case is also made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perversion, one must unlink it from the narrow notion of sexual practice and see what is involved on a deeper level an approach initiated when psychoanalysis turned to perversion as a defense against psychotic anxieties, and began considering the necessary place of perversion in the transference countertransference. Two features common to both sexual and non‐sexual perverse relations are the seductive and bribing aspects of perversion, and its means‐ends reversal. Perversion is a haven for the disguising of hatred and suspicion as excitement and (false) love. Displaced child and beating father, entitled child and seductive mother, are both prototypes of psychoanalytic refiection on parents who excite, deceive and corrupt their children and establish perverse pacts with them. The notion of the perverse pact is foregrounded in Alice's analysis, where first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n the dismantling of such a pact were effected through various analytic means.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带有厚重的价值论色彩,昭示了强烈的主体尺度的特色.在辨证论治方面,它强调主体对于输出信息的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性认识;辨证论治标准的非客观化、非量化,会使不同主体在直觉体悟下产生不同的辨证结果,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论治方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现状也使中医经验的拷贝效果往往难以得到预想的重复.中医疗效表现出复杂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吴宝沛  张雷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67-1478
妒忌是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优势时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包括特质和状态两种界定角度.相似性、自我相关是妒忌的近因,资源竞争则是妒忌的远因,前扣带皮层、腹侧纹状体和腹中侧前额叶是妒忌加工和识别的相关脑区.妒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道德行为、幸灾乐祸、亲社会性以及业绩表现.未来研究可以在善意妒忌、内在机制、进化视角、文化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4.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2):225-233
针对晚期二语者句法加工能力的发展普遍存在困难这一现象, 近年来采用以ERP为核心技术的脑认知研究发现, 二语者的二语熟练度、一语和二语间具体的句法结构的相似程度、以及以工作记忆为核心的个体认知能力等因素起着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调节作用, 并且形成了浅层结构理论所主张的晚期二语者的句法加工与母语者有着本质差别的“定性说”与统一竞争模型所主张的晚期二语者和母语者在句法加工上没有本质差别的“量变说”两种理论分野, 二者的分歧集中表现为晚期二语者能否最终形成类母语水平的二语句法加工模式。为此, 需要开展以三个因素如何交互作用为主体的跨语言(二语与一语性质的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是特殊的认识成果,在其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特殊的认识论原因,也一定存在可循的规律。从认识对象、实践活动、主体认识结构和认识建构过程对中医学特殊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力图揭示出中医学的认识论原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宏利  陆慧菁  张雷 《心理学报》2011,43(11):1320-1328
进化理论认为风险行为与求偶有关。研究通过比较求偶信息(异性照片或描述异性的词语)、养育后代(孕妇照片)及奖赏信息(金牌照片等)试图进一步探讨繁衍线索对两性知觉和判断风险信息的影响。研究1中, 被试描述理想约会对象后求偶动机得到激发, 相对于描述晴朗天气的控制组, 求偶动机让两性更慢地从高风险信息(如滑雪、冲浪等)转移注意力, 且两性对风险信息的注意转移与社群性向无关。研究2显示, 相对于养育后代和奖赏信息, 求偶信息更为迅速地促使男性对高风险信息做出判断, 但求偶信息让女性比男性更慢地对高风险信息做出判断。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然选择理论及性选择理论对两性加工风险信息的认知机制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脓毒症研究的综合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脓毒症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危重疾病,长期以来脓毒症的本质及概念一直混淆不清。对脓毒症发病机理认识的深入、脓毒症概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的扩展都贯穿着综合思路,体现了当代医学发展的综合特征。脓毒症仍是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未来研究的发展仍需以综合的思路来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易传》中的“以……也”句为例,探讨句式分析对解读古籍能起的作用。此一句式不见于《周易》经文,只出现在传中,是个多义结构,可作原因句、目的句或凭借名词组,也可以是含有“以”字介词组之状中结构。历代注疏及现代译本除了前述多种解读,还有将之解读为结果句、并列句、顺承句或受修饰句。本文特从句法角度指出此句式作结果句并非常态用法,如此解读需十分慎重,而后三种解读则不妥当。通过本文讨论可看出句式分析能排除一些不合句法之解读,将合理解读缩小到一定范围。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中国古代文化虽未能孕育出系统的逻辑学体系,但逻辑的思维已经渗透到古人思想的方方面面.中药药性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结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内涵,对其深入解析将有利于理解中医中药理论的逻辑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